2014年5月15日,新浪山東城市頻道的編輯跟隨濟南市政府信息中心“美麗鄉村”參觀團來到濟南市章丘繡惠鎮施家崖村。我們采訪到了村主任張恒起。

新浪山東:張主任您好,請您先簡單介紹一下繡惠鎮施家崖村的情況吧?
張恒起:施家崖村位于繡惠鎮南部,桃花山腳下,緊鄰244省道(原09路),全村共有120戶430人,農田530畝,成熟期果園120畝。有多年種植蘋果、核桃、葡萄等經濟作物的歷史,但未形成品牌和規模,村中集體經濟基本為零。村內青壯年多外出打工,中老年男性和婦女則賦閑在家,不少農田無人打理,村民多將土地以每畝400元的低價出租給別人耕種。

新浪山東:旱地淺水白蓮藕生態園建設前期都做過哪些規劃?
張恒起: 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曾加農民收入,村主任張恒起再繡惠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帶領村民注冊成立了施家崖白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300萬元。2013年4月,我出資20萬元,開辟出20畝藕田,做了前期試點,中秋節前后,白蓮藕成熟,畝產7000斤,被濟南、淄博、濰坊的菜商搶購一空。10月份,我本人出資300萬元,農民入股100萬元,流轉土地500余畝,一期將發展350畝的旱地淺水藕。

新浪山東:繡惠鎮施家崖村建立旱地淺水白蓮藕生態園有哪些開發優勢?
張恒起:
我覺得首先是技術優勢。省和濟南市的蓮藕種植專家定期來村進行技術指導。旱地淺水藕種植管理方便,利用機械淺挖40厘米,底部做防滲處理,預留18厘米的土層為蓮藕生長用,然后灌注30厘米的水即可,白蓮藕生長基本不受自然災害的影響,旱澇保收。
其次是地理優勢。施家崖村距朱各務水庫僅2公里,水庫水源來自明水泉群,水質優良,有現成的排水渠直通到藕池。村內藕池旁邊有機井數眼,保證了蓮藕生長所需要的水源。
再次銷售優勢。合作社負責人從事蔬菜經營10多年,被村民戲稱為“資深菜販”,從東方冷庫等大型超市和全省各蔬菜大棚批發市場建立了多年的合作關系。白蓮藕本身在秋冬季市場供不應求,價格相對穩定,能保證暢通的銷售途徑。
最后是人力優勢。前期的試點成功讓村民看到了輕松致富的希望,目前,村里70%的村民主動入伙,投身到了旱地潛水種植中去,淺水藕的種植前期以機械為主,后期管理相對輕松,中老年男性和婦女亦能輕松應對。
新浪山東:旱地淺水白蓮藕生態園下一步的開發計劃有哪些?
張恒起:
(一)發展特色農業。在白蓮藕種植、銷售的基礎上,下一步將把品質農業與現代農業有機結合起來,提升觀光農業的內涵與層次。將繞藕天四周建設蔬菜觀光長廊,完善水果種植的布局,建設果蔬采摘、餐飲、娛樂區域,使賞荷塘月色,品蓮藕果香,嘗鮮蝦活魚成為鄉村旅游的一大亮點。
(二)保護生態平衡。農田內紅花綠葉,大大優化了農業生態環境,吸引了白鷺、水鴨等多種野生動物前來棲息。藕田采用的是無公害種植,利用藕田養殖魚蝦,魚蝦產生代謝物經分解、礦化后供蓮藕吸收利用,藕田中的浮萍、雜草則成了魚蝦的餌料,有效地節約了水、土資源。
(三)增加農民收入。農業種植合作社的運行能帶動近百名中老年男性和婦女的就業,土地的租金由400元提高到1000元,每畝蓮藕純收入5000元,同時,在藕地里放養部分魚苗,年底每畝也能收入1500元,每畝地較過去為農民增收5000元左右,下一步隨著規模的不斷壯大,農民的收入水平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四)壯大集體經濟。對于生態生態農業的總盈利,村民按投放比例分得后,拿出其中一部分作為管理費,交給村集體。村集體也將此收入用作村內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生態農業創造更好的環境。
新浪山東:旱地淺水白蓮藕生態園開發過程中存在哪些困難?
張恒起:
困難還有很多。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其一,配套設施不完善。蓮藕種植配套所需的溝渠、路面、路燈等設施和吊車、施肥機、運輸交通工具等設備多,單純靠合作社的能力一時難以解決。
其二,資金壓力較大。前期機械挖掘、地底防水、修路、購買藕種等前期投入較大,資金面臨較大的壓力。
其三,水源地用水問題。朱各務水庫直通藕池的排水渠年久失修,淤泥阻塞,利用水庫水也需相關的手續,這都需要水務部門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