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即墨發現周代古城墻 7000年前青島古人愛吃海鮮
陶豆、陶罐、鹿角、石器、兵器、骨針…… 記者了解到,“青島探源”工程——即墨北阡大汶口文化考古第四次發掘工程全部結束。經過考古隊員半個多月的整理,在數千塊破碎的陶片中,修復拼起一個個精美的文物。昨天,上百件文物首次集中在即墨亮相,展現了青島7000年的文明史。據介紹,第四次考古發掘結束后,考古人員還要將帶回的20多噸泥土進行浮選,進一步探源青島古人類生活足跡。
首次發現周代古城墻
“經過兩個多月的發掘,第四次考古工程全部結束了!鼻鄭u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青島探源工程——即墨北阡考古第四次發掘,從4月初開始由山東大學、青島考古文物保護研究所和即墨博物館聯合開展,共出土周代和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大量實物,其中以大汶口時期的石器、貝殼和周代的陶器為主,再次證明了青島在7000年前,就已經有人類文明史存在。據介紹,此次發掘,還首次發現了周代的古城墻和大汶口時期的兩個用來聚會的休閑廣場。
陶片拼出3000歲炊具
記者在北阡遺址村落的一個院子里看到,地上擺放著成千上萬塊陶片,有的陶片上還帶著精美的花紋圖案。一名考古隊員正在聚精會神地修復這些碎陶片。
“這是周代的器物,是用來做飯的炊具!庇浾呖吹,考古隊員所說的這只圓形陶鼎鼎口徑約6厘米,高約9厘米,底部有3個小支架,外表呈灰色,內側由于年久火燒,色彩變得有些發紅?脊艑<医榻B,陶鼎炊具在周代已經成為十分平常的生活用品,在以前的發掘工作中也出土過,但一般都是殘片,這只陶鼎保存完好十分難得。除了幾個完整的三足陶鼎外,考古隊員還發現了大量的陶鼎、陶甑和陶鬲等的殘片以及一處二次合葬墓。這些器物的出土,具有十分鮮明的大汶口文化早期時代和周代兩個歷史文化層特征,發現的大量周代陶器距今已有3000年歷史。
繁華區發現大量貝殼
“這些陶制品可是大汶口文化的象征物之一。”考古專家說,在距今六七千年前,先民們還不掌握冶煉技術,他們使用的炊具多是用陶制品。有了這些寶貝,可以認定,在7000多年前,先民們已經在青島沿海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經過四次發掘,北阡古遺址基本還原了古人類的生活原生態。”考古專家介紹說,北阡遺址一共有數萬平米的面積,這四次發掘只是冰山一角,但發掘的位置是原始人類生活最為繁華的中心,基本代表了整個大汶口文化。發掘中,還發現了大量的貝殼堆積,包括多種海螺殼、蛤蜊殼以及大量的牡蠣殼、海蟹殼和烏賊骨等。由此可見,當時人類居住數量少,海產品和野菜等十分豐富,人類食物以野菜、野果和海產品為主。
北阡遺址
據介紹,北阡遺址位于膠東半島南岸西部,地處即墨市金口鎮北阡村北50米處的臺地之上。北靠玉皇山,遠處與萊陽毗鄰,南依鳳凰山,東距現海岸線約5公里左右。遺址南北最長處約27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5萬余平方米。地表形態北高南低、中部高四周低,形成一個平緩的土丘狀隆起,現地表散布大量的陶片、紅燒土塊及牡蠣殼屑等。在某些歷史時期海岸線更加深入內陸,古人取其海利之便,大量食用海貝,故文化堆積中包含豐富的廢棄貝殼遺存,學界習慣以“貝丘遺址”來稱呼這類遺址,北阡遺址即在此列。
幾十萬貝殼
在對北阡遺址四次的發掘工作中,出土最多的就是牡蠣殼屑等貝殼。據專家介紹,這些深埋在地下、度過6000多年后重見天日的貝殼,在這次發掘中就出土了幾十萬只。
300具人體遺骨
在北阡遺址發掘工作中,考古工作人員發現了大量的人骨和動物標本,后經專家仔細對接整理出300具完整的人體骨架。
7000個房屋柱洞
在北阡遺址發掘中,最讓考古專家費時費力的發掘就是6000年前古人在建造房屋時留下的一個個密集的柱洞,四次發掘共有7000個不同大小的柱洞,這些柱洞是古建筑采用的泥柱和木柱支撐房子的方式。
上百噸土層樣品
發掘中,被考古者帶走重量最大的就是北阡遺址上的文化土層了。記者了解到,北阡遺址上存在著大汶口文化早期和周及春秋兩個時期的文化層?脊艑<颐刻熳钪匾囊豁椆ぷ骶褪菍⒉煌幕瘜拥耐临|“打包”帶回去研究。據初步計算,在四次考古發掘中,僅帶走的土層至少有上百噸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