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深秋,在山東省郯城縣重坊鎮“中華銀杏園”改造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加緊施工。目前,具有特色標志的銀杏葉造型大門建設工程已竣工;600平方米仿古式建筑風格的旅游接待服務中心和6700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正在緊張施工,11月底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中華銀杏園位于鎮政府駐地北約3公里處的沂河右岸,占地面積近萬畝,園內擁有20—60公分直徑的結果樹2萬多株;在由全國著名書法家范增先生親筆題寫“樹圣園·中國銀杏文化碑林”的石門,進門兩側有筆畫各異,絕不雷同的10000個福字和11408個壽字的碑林,正北原隋唐時期天齊廟舊址坐落著一座由全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大師親筆題寫塔名的17層高的福壽塔,塔前漣漪橋兩側各有一顆鎮廟的古銀杏樹。右側一棵樹形象鳳尾,遠遠望去,就像一只振翅欲飛的鳳凰,樹心中空,據記載,曾被雷打火燒三次,距今已有1500年;左側一棵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底層枝繁葉茂,當中卻突兀向天沖出兩根造型像巨龍的兩個龍角的枯枝,經省林業專家鑒定,當中的枯枝是龍柏樹,形成“千年銀杏懷抱柏”的自然奇觀。
中華銀杏園改造工程,是全縣今年第一批66個重點項目之一,重坊鎮以打造國家“AAAA”級景區為目標,認真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總體要求,在縣旅游局、科技局等幫扶單位的指導幫助下,聘請山東大華旅游規劃設計院對中華銀杏園的建設進行修建性詳細規劃。規劃堅持挖掘、保護與開發、創新相結合,充分發揮瀕臨源遠流長的沂河水系自然景觀和得天獨厚的銀杏資源優勢,充分考慮景點、游樂、交通、停車、接待、住宿、餐飲、購物等旅游要素,采用中軸雙面對稱的園林風格,精心打造銀杏勝跡、連漪橋、芳林花徑、銀杏嘉年華、杏林茶吧、福壽大道、銀齡養生園、沂河綠道、特色雕塑、天齊廟遺址浮雕等景點,充分體現生態資源、歷史遺存、銀杏文化特色。
面對繁重而艱巨的建設任務,重坊鎮黨委、政府領導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親力親為,帶領廣大鎮村干部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以攻堅克難的韌勁,自我加壓,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五加二、白加黑,拼博實干,嚴格按照節點任務強力推進。今年以來已完成投資2017萬元,實施了5180平方米沂河護坡工程,硬化景區道路3.04萬平方米、濱河南路1.2萬平方米,建成農家樂“紅楓緣”旅游酒店,配套建設垂釣中心,安裝太陽能路燈、景觀燈260盞,動員組織群眾遷移園內墳墓2316座、清理楊雜樹5.1萬株,新栽植龍棗、紅楓、黑松、櫻花、等花木3萬多株,新增以銀杏、福壽、廉政、四德等為主要內容的書法石刻和安放石桌、石凳、景觀石等100多尊。樹圣園及櫻花、紅楓、藍莓、紅豆杉等生態園區規模、質量明顯提升,景區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現正積極申報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同時,強化全縣旅游一盤棋的大局意識,統籌考慮,積極與隔河相望的“三千歲老神樹”、萬畝古銀杏生態園林保護、古梅園景區開發建設相融匯,整合資源,突出原生態保護,創意引領、內涵發展、品質立業,形成銀杏文化旅游鏈,加快建成省級文化旅游名鎮。(宋瑞高 楊維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