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組“濟南百年建筑先拆再建被挖成孤島”的照片在網上流傳,引發關注。就此問題,昨日濟南市規劃局在官方網站發布了《濟南市中山公園東地塊有關規劃情況的說明》明確,張采丞宅將原地保留、修復,不進行地下開發。
據了解,中山公園東地塊位于濟南市商埠區中山公園東側,東至緯三路、西至緯四路、北至經三路、南至經四路,用地面積約30畝。地塊內原建筑以居民住宅為主,除張采丞宅和緯三路59號建筑外,其余建筑較為破敗、房屋質量較差,由于居民私搭亂建現象嚴重、建筑之間的風貌也極不協調,居住環境較差。濟南市規劃局于2011年至2013年組織編制了商埠風貌區保護與復興城市設計、商埠區保護與復興策略研究,以保護傳統格局、保護街巷和傳統建筑、傳承老商埠文化、復興老商埠商業活力為目的,在商埠區保護與利用方面進行了探索,將中山公園東地塊與其周邊十一個地塊列為需進行保護的街坊。
在多次組織商埠區規劃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商埠區歷史建筑情況對建筑的保留價值進行了分析,規劃提出了相應的建筑保護分類要求。在中山公園東地塊規劃中,明確要求保留市中區登記文保單位——張采丞宅及特色風貌建筑——緯三路59號建筑。
據了解,張采丞宅為市中區登記文物保護單位。由于年久失修,屋面、木屋架、門窗、樓梯等構建已經嚴重損壞。其修復工作對墻體內部結構及基礎進行了加固,對木質屋架進行了補強。由于屋面已經破損漏水,修復時在對屋面瓦進行編號后拆下屋面瓦,將屋頂修復后再將屋面瓦按編號復原。由于該建筑石砌外墻保存較完整,僅進行了外墻清洗和破損處的修復。為更好的保護老建筑基礎,并未對其地下進行開發。
另一處,緯三路59號建筑為傳統風貌建筑。該建筑破損程度較嚴重,其屋架、屋頂結構已整體腐朽損壞,從建筑抗震及建筑安全的角度考慮,對屋架、屋頂進行了拆除更換。在整個修復過程中,同樣對屋面瓦進行了編號處理,以便將來復原。
新聞鏈接
故居將用上曲阜舊民居青石磚
商報濟南消息(記者李世武)根據前不久濟南市規劃局公示的《濟南老商埠一期工程批前規劃》,新建的商業街區里,將有4棟老建筑被保留、原址重建或遷移重建。其中民國時期濟南著名民族企業家張采丞的故居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張采丞(1868~1934)原名張克亮,山東壽光人。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攜銀3000兩,舉家遷至濟南。濟南開埠初期,他租借商埠地區大片土地,相繼建立興順福糧棧、興順福機器面粉廠、興順福機器榨油廠、興順福機器鐵工廠等,不數年便成為濟南工商界的富翁,1925年被推舉為商埠商會會長。1934年病逝于濟南。
據了解,張采丞的故居,建于1907年前后,為中西合璧建筑風格。目前,張采丞故居前期已經進行加固,西門位置安裝了一個直通二層的露天樓梯,屋脊走樣和掛瓦方式都是依照原貌復制。整棟建筑外裝飾已經完成,施工人員正在二樓鋪設青石磚,與普通磚頭不同,青石磚呈方形,古色古香。據悉,為了保持原汁原味的老建筑風格,修繕故居的建材都是從曲阜的舊民居上拆下來的,很有歷史文化底蘊。(記者李世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