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海陸統籌發展促轉型 打造藍色經濟升級版
齊魯網2月10日訊(山東臺 陳琛 鞏勝義 青島臺 王政仁 劉福貞 公偉成)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報道,產品從陸地走向海洋,產業鏈從海洋向陸地延伸,山東堅持海陸統籌、產業互動,推動轉型發展,打造藍色經濟升級版。
最近,青島海西重機歷時一年,為煙臺打撈局量身建造的3600噸浮式起重機正式交付使用,這也是山東目前最大的海上移動式起重機。
青島海西重機副總經理朱聲凱說:“第一它的作業幅度很寬廣, 因為它的整個提升高度可達到108米,第二它配了四個鉤子,每一個鉤子吊900噸,它既可以單獨作業,又可以所有鉤子同步作業。”
其實,發展海上移動式起重機并不是海西重機的初衷。幾年前剛剛落戶青島時,金融危機帶來的國際海運市場萎縮,很快就波及到了生產港口起重設備的海西重機。危機倒逼轉型,海西重機一方面埋頭做好已有的訂單,一方面抬頭尋求新的出路。
“正好當時國家提出來走向深藍的戰略,我們就結合企業本身的特性,想能不能在走向深藍的大環境之下創造一片自己的市場。”朱聲凱說。
靠著已有的產業基礎,海西重機開始把起重機從港口搬到海上,研發海上打撈設備和浮式起重機。很快,他們又向遠海進發,開發海洋生產生活平臺。
青島海西重機項目經理陳翠平介紹:“這個平臺是可升降式的海上生活服務平臺,它可以容納150人的生活起居,海洋平臺的前部可以停靠直升飛機,這個平臺的所有工藝性能和設備的要求達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
從港口起重機到浮式起重機,再到海洋平臺,企業一步步走向遠海,產業也走向深藍。在船舶市場普遍低迷的形勢下,2013年海西重機產值逆勢增長30%。
就在海西重機從陸地走向海洋時,青島魯海豐集團卻在把產業鏈從深海向岸線延伸。南下南洋、西進印度洋,過去以遠洋捕撈和水產品加工為主的魯海豐集團,為解決原料短缺,近幾年開始在近海發展海洋牧場。
青島魯海豐集團在黃海近海海域發展的5萬畝海洋牧場,有著大型深水網箱養殖區,還有人工魚礁區和筏式養殖區。青島魯海豐集團生態漁業示范基地經理薛清海告訴記者:“我們魯海豐集團從09年擴建人工魚礁,每年投放魚苗、鮑魚苗、海參苗200多萬尾,五年累計已經投放了1000多萬尾。”
依托青島獨特的自然稟賦,最近,這家企業又投資102億元,在董家口港區規劃建設中國北方國際水產品交易中心及冷鏈物流基地。
青島魯海豐集團辦公室主任汪顯剛主要目的是吸引臺灣、日本、俄羅斯等泛東北亞地區的遠洋漁輪到這個地方來停靠、補給、交易。該項目達產后預計年交易量能達到300萬噸。
從遠洋捕撈到近海牧場,再到冷鏈基地,魯海豐集團已形成全產業鏈海洋產業體系。
海陸統籌發展、產業走向深藍,在藍色經濟核心區——青島西海岸,海洋高端產業正迅速聚集,2013年,這里的海洋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20%以上。
在青島西海岸、煙臺東部、威海南海,日照國際海洋城、濰坊濱海產業園等區域的帶動下,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海洋生物、海工裝備等5大產業規模已經躍居全國首位,其中,高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32.5%,高于全省2.8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