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師,就一定要以德育人、為人師表、言傳身教。”這是學生們最常從陳龍飛先生口中聽到的話,也是陳龍飛先生多年來一直踐行著的教書育人準則。
陳龍飛,1933年11月生,福建漳平市人,自1952年考入山東師范學院(今山東師范大學)地理系并于1956年畢業后留校任教以來,已經在山東師范大學度過了六十余年的時光。在校任教期間,陳龍飛歷任地理系主任、副校長、校長等職務,于1999年退休。陳龍飛先生長期從事高等學校教學、科研和學校管理工作,專長人文地理學,在該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其代表性論著有《延伸小清河與京杭運河溝通的設想及其對山東省經濟發展的意義》、《人地關系叢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山東省》、《山東省經濟地理》、《中國人口·山東分冊》等,在地理學研究方面,對齊魯大地傾注了多年的心血,并在很多方面有著系統而獨到的見解。
幾十年的歲月,令陳龍飛對山東師范大學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路一樓都非常的熟悉,有著深厚的感情。他一直強調,自己能有今天,都是山師對自己教育和培養的結果。
新浪山東《山師學者》欄目將帶您走進山東師范大學,獨家對話陳龍飛先生,一同領略這位學者的別樣風采。
新浪山東:1956年7月,您從山東師范學院地理系畢業后留校任教,您與山東師范大學有著六十余年的不解之緣。在這超過一甲子的時光中,有沒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陳龍飛:我是福建人,1952年在龍巖一中畢業,是我們村里的第一個高中畢業生。龍巖一中是一個百年老校,文化底蘊深厚,學校校風很好,師資隊伍很強。我在那里受到了熏陶,學會了做人。這為我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1952年是全國解放后第一次全國統招,我正好趕上這個機會,參加了高考。當時是全國統一調配志愿,我被分配到山東師范學院地理系。
從福建到濟南,我整整走了五六天的時間。后來到了山東師范學院,這是山東師范學院第一屆四年制本科生。到這里上學四年、工作半年之后,四年半才回老家,回老家結婚。這四年半,一出來就四年半回不了家,一是交通不便,二是沒錢。結婚以后就是在山師過了16年單身生活,每一兩年回家一次探親或者是家屬來這里探親。吃食堂、住集體宿舍。從那里開始,到1999年退休,我整整在山師工作了43年的時間。我1952年來的時候,還是在經五路緯九路的一個破平房里頭上課。1953年在千佛山校區建校,我們還參加過這里的建校勞動,到現在我已經在山師待了64年的時間。所以我對千佛山校區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路一樓都非常的熟悉,有著深厚的感情。我有今天,應該說是山師對我教育和培養。作為一個老山師人,我深深感到現在的山東師大,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山師1950年建校的時候,就有一大批非常好的、水平非常高的教師。1952年院系調整,齊魯大學又有一部分學科、設備、圖書合并到山師來,更加壯大了山師的建校的規模,提升了教師的水平。包括解放前的復旦大學的校長、華東大學的一些知名教授,還有原齊魯大學的一些知名的教授到山師,這都極大的補充了山師的師資水平。
我在山師60多年的經歷,從最基層做起,1956年畢業留校,1960年晉升為講師,1964年擔任系教學秘書。1973年經過文化大革命停課停招以后,地理系開始招生,那個時候學校任命我為系副主任。1977年恢復高考,1978年我擔任地理系主任,1984年底我到學校擔任副校長,1990年到1995年我擔任學校的校長。整個在山師這60多年就走過這么一個從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從系秘書到副主任、主任、副校長、校長的歷程。所以我剛才說,我說我是山東師大把我培養起來的,我有今天是山師大培養、教育成長起來的。
1985年,我擔任副校長的第一年,分管科研、人事、產業開發、師資培訓等等。那個時候剛剛計劃經濟,國家比較開放一點,學校可以搞開發、可以搞產業。學校黨委叫我分管學校產業開發,我帶著產業辦的同志到勝利油田去,勝利油田有我們的學生,我和勝利油田教育學院,當時勝利油田在東營市里有一個教育學院。我就和和東營教育學院談,我說山師和你們對口,我們學校幫你學校師資隊伍培訓,你如果缺教師,山師可以派教師來給你講課,你的教師也可以到我們山師來進修,我們可以捐獻給你們一部分圖書,兩個學校可以合作交流,我幫你把教育學院辦好。這樣和勝利油田領導談,多次談判,我帶著產業辦跑了好幾趟,終于把這個合同簽下來了。山師和它做為合作學校,就培訓教師、派教師上課,他們的教師到我們這里進修,我們給他提供一些設備和圖書。項目總經費是172萬,分兩次給我們匯到山師。當時的172萬是個什么概念呢?當時我們的工資不到100塊錢一個月,172萬我覺著這個得相當現在四五千萬。管梅谷校長,當時他是校長我是副校長,他曾經這么說,老陳你這個項目做得很好啊。這是一段小節,也不是說對學校什么貢獻。我就說我做事的時候,叫我分管什么事我把它辦好,為學校發展做點工作。
山師在改革開放以前,它是完全一個師范性質的大學,擔負著培養中學教師的這樣一個任務。做為一個師范院校,它是培養人的地方。做為教師,必須是愛國愛黨、愛校,必須是有道德、為人師表、以德育人、大度包容。山師的校訓和校風,實際上就是山師大的一個精神的結晶或體現,它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我理解的山師的文化內涵,最重要的就是以德育人、崇尚道德、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學術自由、追求創新。山師有了這樣的精神和內涵,它培養出了大批的學生走上社會,在各個崗位上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是我們做為山師人值得驕傲和感到自豪的。辦好一所大學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改革創新。學校要更好的發展,改革創新是一項永遠在路上的工作。
我在學校任職期間,我覺的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最讓我值得回味的主要有這么幾件事。
首先我在學校任職期間,我提議并獲得學校同意,成立了地理研究所。在地理研究所的同志們的努力下,創辦了一個期刊,叫《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而且把這個刊物的編輯部,設在省屬的學校里頭,這是少有的。當然大量的工作是地理所的同志們做的。但是在那一年,1991年,我跟隨地理所的同志,跑了三趟北京,找了科技部的領導鄧楠,就是鄧小平的女兒,通過做了大量的工作,獲得科技部的同意,并且通過鄧楠去請鄧小平同志,給題寫的刊名。這是我值得回味的一個事情。
第二個事情是,改革開放以后我擔任了好幾屆的山東地理協會的理事長和山東地理教學研究會理事長,在我快退休以前,全國地理教學研究會一致提議我擔任地理教學研究會理事長,這是個全國性的,它全名叫中國教育協會地理教學研究會,實際上就是集中了全國所有擁有地理專業的綜合性大學、師范大學的所有地理教育工作者,來研究改革地理教學方面的工作,我擔任了一屆理事長,這也是少有的。這是讓我感到欣慰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