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省教育廳和省財政廳、省科技廳聯合實施了“山東省高等學校協同創新計劃”。該計劃圍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推動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及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協同創新。共立項建設23個、培育建設12個“山東省高等學校協同創新中心”。這些中心協同省內外高校45所、科研院所54個、企業103家、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20家。經過幾年的建設,初步形成了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科研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在人才培養、團隊建設、學科建設、產業發展、服務社會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省財政專項經費發揮杠桿作用,小投入撬動大產出。首批省屬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過程中,省財政共投入專項資金2.69億元。各協同創新中心充分發揮省財政專項經費的杠桿作用,引領牽頭高校、協同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等多渠道資金不斷涌入,共帶動經費投入34.97億元,使協同創新中心成為研發資金的蓄水池。
同時,各方投入資金為協同創新中心在理論創新、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提供重要保障,產生了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僅經濟效益就達到523億元。
如青島科技大學牽頭組建的“綠色輪胎協同創新中心”省財政專項投入2300萬元,帶動牽頭高校投入1.95億元,其它協同單位特別是軟控股份有限公司、三角輪胎股份有限公司、中策橡膠股份有限公司等共投入3.6億元,產生經濟效益17.1億元,社會效益5.8億元。
二是我省協同創新中心布局合理,契合國家和我省重大戰略需求。我省首批協同創新中心包含科學前沿、文化傳承、行業產業、區域發展等四大類,涵蓋化學化工、生物醫藥、中醫中藥、新型材料、人工智能、綠色建筑、農業科技、財政金融、傳統文化等領域,涉及國家科技進步、人民幸福健康、環境可持續發展、文化傳承發展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能夠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如先進材料綠色制造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綠色建筑協同創新中心、輕工生物基清潔生產與煉制協同創新中心等三個中心均圍繞先進材料制造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順應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時代要求,在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產生了重大經濟和社會效益。
中醫藥抗病毒協同創新中心面向國家防治病毒性疾病的重大需求,集中攻關中醫藥抗病毒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沿海地區神經退變疾病協同創新中心針對沿海地區神經退變疾病,探索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與防治對策;化學成像功能探針協同創新中心立足化學成像功能探針的研究及相關儀器設備的研發,提高重大疾病的前期診斷水平。這三個協同創新中心對于推動我國醫療事業發展,提升國家和我省人民群眾健康幸福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齊魯文化傳承與山東經濟文化強省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和孔子與山東文化強省戰略協同創新中心,對推進我省優秀文化傳承發展、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和文化自信發揮重要作用,符合山東文化強省建設及國家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需求,成為我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和重要批示精神、推進我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重要抓手。
三是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為我省“雙一流”建設提供堅實基礎。各協同創新中心全部依托牽頭高校優勢學科,協同了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的優勢研究項目和領域,整合集聚了眾多科研資源,既注重學科交叉融合滲透,又著力培育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成為我省雙一流建設和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支點。
每個協同創新中心的發展又都帶動了所依托的學科整體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同時推進了多個相關學科的發展,形成了平臺與學科之間互為依托、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為我省高校推進一流學科和一流高校建設,爭創國家一流奠定了堅實基礎。
依托省屬高校首批立項和培育建設的協同創新中心覆蓋了山東省在建一流學科23個,占我省公布立項建設一流學科的72%。協同創新中心切實成為我省一流學科建設的有力支撐。
四是促進政產學研用相結合,推動重大理論、關鍵技術突破和社會服務水平提升。協同創新中心有效破除了政府、高校、企業之間的體制機制障礙,將政府資金和政府導向、高校研究領域和研究優勢、企業行業需求有效溝通整合,加大了重大理論的創新力度、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速度和研究成果的產業化水平。
協同創新中心引領帶動了大批具有創新意義和應用價值的高水平標志性成果的產出,截至2016年底,我省協同創新中心共承擔國家級課題1478項,省部級課題1540項,產出標志性成果740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2743項,成果轉化590項。協同創新中心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提升了高校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
如輕工生物基產品清潔生產與煉制協同創新中心牽頭研發的“速生闊葉材制漿造紙過程酶催化關鍵技術及應用”和“新型淀粉衍生物的創制與傳統淀粉衍生物的綠色制造”技術,分別獲得2014年度和201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為企業帶來產值逾150億元;化學成像功能探針協同創新中心發表的學術論文《活細胞中四種腫瘤標志物的同時檢測與成像》,在國際化學界產生重大影響,英國帝國理工學院Stenens教授在《Science》刊文介紹該成果,指出“應用納米粒子生物傳感器作為細胞內的探針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領域,并且已經開始獲得成功。”
五是匯聚大批高層次人才,培養一批創新后備力量。各協同創新中心建立了新的人才選聘機制和“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根據發展目標和任務,采取國際招聘、內部選拔、單位指派、任務聘用及簽訂聘任合同等方式匯聚了大批學術領軍人才和學術骨干,組建了高水平的研究團隊,使協同創新中心真正成為我省科學研究的人才洼地、學術高峰。
2014年,各協同創新中心聚集的相對固定和能夠較長時期從事研究的人員中,共有兩院院士17人、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者)552人、副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者)453人;入選省部級以上人才計劃人員199人;海外專家35人。截止到2016年底,這一數據增長為:兩院院士27人、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者)873人、副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者)847人;入選省部級以上人才計劃人員312人;海外專家75人。分別增長了58.8%、58.2%、87%、56.8%和114.3%。
各協同創新中心堅持把人才培養作為重要任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了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共培養博士后439人,博士研究生884人,碩士研究生8111人,本科生41154人。
六是探索創新體制機制,為我省高校綜合改革提供有益經驗。協同創新中心已經成為我省高校綜合改革先行先試的改革特區和試驗田,圍繞體制機制改革出臺相關文件217個,涉及管理體制、人事制度、運行模式、教學改革、人才培養、交流開放、綜合保障等各方面。這些制度既有共性又特色鮮明,不但保障了協同創新中心的良性運行,還可為我省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提供有益經驗。
海洋生物質纖維材料與紡織品協同創新中心通過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創設了“學術鏈+培養鏈+產業鏈”的全鏈條一體化創新體系,其中,學術鏈以突破基礎理論問題為目標,深入系統揭示內部機理,引領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培養鏈以基礎理論研究和產業關鍵技術研發為驅動,系統提升“人才、學科、科研”的綜合創新能力,打造學術創新高地,產業鏈以突破產業化關鍵技術問題為目標,全面轉化學術理論研究成果,形成新興產業鏈和經濟增長點。該體系一方面通盤考慮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化、產業化”全鏈條創新和一體化設計,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相結合,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另一方面可實現“理論+技術”全能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提升科研團隊的綜合科研能力,可有效提升支撐學科的綜合實力。
各協同創新中心科學定位發展方向,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經過三年多的建設,在理論創新、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學術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并且眾多后續效應正在持續顯現。下一步,我們將在繼續支持現有高校協同創新中心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上,落實《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對接我省“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現代海洋、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環境保護和傳統文化研究等領域認定若干個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實行滾動建設,充分發揮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在人才鏈、培養鏈、產業鏈等方面的集成作用和輻射作用,帶動全省高校科研、教學和辦學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