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教委叫停借早培班名義選拔考試。北京市教委表示,已了解到有學校以早培班名義組織考試選拔超常兒童,此舉違反了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有關政策,市教委已責令學校停止招生,并要求在全市范圍內停止以早培班、超常兒童班名義舉行的任何選拔性考試。
北京市教委上述舉措一時間將“早培班”的概念引入輿論視野。什么是早培班?北京的早培班會不會就此停招?家長和學生對此持什么態度?帶著這些問題,中新網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疑問——
名校早培班會不會停招?
早培班通常指的是對于智力超常、在某方面有突出特長的兒童所進行的一種培養模式。記者發現,在北京,許多學校都開設有早培班,但各校名稱不盡相同。譬如,北京八中開設有“少兒班”和“素質班”,北京育才學校開設了超常兒童實驗班,清華附中開設了“優才班”,人大附中開設了“早培班”。這其中,最早開設早培班的當屬北京八中。
根據北京八中官網的信息,1985年,北京八中開始創辦“少兒班”。少兒班的學制為四年左右。少兒班招收有北京市戶口、年齡十歲左右、具有小學四年級文化程度的智力超常兒童,經過四年的培養使他們完成小學五年級、六年級、初中和高中的全部課程,即完成普通學生八年的學業,畢業時要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高中畢業生。
對于北京市教委叫停選拔性早培班考試,日前,擁有“少兒班”和“素質班”的北京八中黨政辦公室的一名王姓老師向中新網記者表示,學校會聽從北京市教委的意見,早培班今后的情況目前還不清楚,但今年肯定不再招了。
同時,記者咨詢了人大附中招生辦,一名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學校招生辦主要負責的是正常的“小升初”和“初升高”招生管理工作,招生工作都是在北京市教委和區教委統一安排下進行的。早培班是人大附中的一個項目。
調查——
一些教育機構也設早培班 個別稱有名校推薦名額
近年來,北京各校早培班日益增多,社會上也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類似培訓班,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就有專門的早培班項目。
在北京一家知名教育機構,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該機構的“培優班”就類似各校開設的早培班,這些班級中,學生上課內容很豐富,知識點也較有難度,但由于學生整體接收能力較強,學習進度比較快,學生學完小學課程只需要4年。每年有很多學生通過參加培訓成功考入重點中學。
上述工作人員還表示,該機構每年4月份會舉行一年一度的選拔性考試,每次都會吸引上千名學生報名,但由于報名人數眾多,每年設定的分數線都不低。
在一家依托互聯網平臺招生的教育機構,該機構工作人員介紹,該平臺開設的早培班不會進行任何選拔性考試挑選學生,但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奧數基礎。
據介紹,截至目前,這家的早培班已開設有三四年時間了,多個課程是由知名中學的老師主講,這樣的早培班每班不超過25人,學費在2萬元左右,共計90課時。
這類早培班成果如何?該工作人員表示,每年都有六成左右的學生能考進重點中學,未考入的學生亦有有機會進名校,因為“老師手里有某名校的推薦名額”。

對話——
早培班學生:我們不是“神童”
早培班的火熱源于家長和學生對于名校的熱衷。那些正在名校早培班讀書的學生自己對此有何看法?日前,中新網記者采訪了多位早培班的學生。
對于學校早培班可能停招,有些學生感到擔憂。今年14歲的北京八中“素質班”學生小月就向記者說,“早培班的設立很有必要,在早培班學習,我們一點也不累,甚至比同齡人要輕松許多,老師教學打亂了課本原有的順序,使得我們學起來更流暢。”
“其實,很多學習內容講一遍我們就能記住,所以沒必要像普通初中生一樣重復學習,這樣很浪費時間。”小月說。
對于輿論擔憂的“揠苗助長”,小月說,“我覺得我們并不算神童,也沒有那么厲害,我們不想成為‘仲永’,大家都很努力。”
目前在北京八中“素質班”就讀的13歲女孩陳雨則有不同看法。她說,“我們有時會被人當成另類了,這樣的感覺很不好。”
陳雨說,隨著年齡增長,其實同齡人的智力水平都基本相當,和同年級學生相比,自己學習成績并不算特別突出。
觀點——
早培班能否繼續設立 家長態度不一
北京市教委叫停借早培班名義選拔考試,引發社會關于名校早培班能否繼續設立的討論。
對此,有觀點稱,真正智力超常的兒童是不用經過訓練的,資質平平的孩子即便經過訓練考試過關,也無法適應今后的學習。因此,建議尊重孩子成長規律,因材施教。
在此問題上,家長也態度不一。有學生家長認為,早培班涉及物理、化學、生物等,還會有很超前的課程,有的孩子興趣在、智商在,學得就很輕松愉快;也有家長認為,孩子為準備早培班的考試在培訓機構學習很辛苦,甚至考入早培班后,排名不如之前突出,反而壓力較大。
記者走訪發現,絕大多數學生支持學校繼續設立早培班,認為這有利于學生開拓思維。初一學生仲方然向記者表示,自己曾經也參加過學校的早培班入學考試,當時有上千人報名,考試競爭壓力很大,自己最后落選了,但身邊也有同學成功考入。
仲方然稱,自己很羨慕早培班的學習模式,據他了解,早培班的課程設置更多元,內容也更豐富,并不拘泥于課本。他舉例說,上生物課,普通班級可能上三周才有一節實驗課,但早培班幾乎每節生物課都會做實驗。
人大附中高二學生韓麗也持同樣看法,她認為,有些學生智商本來就比同齡人高,也有獨特才能,學校應該給這些學生提供更好的資源讓其發展,但也并非集中所有資源進行培養。(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