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隨著芙蓉姐姐、鳳姐以及Papi醬的出現,網紅逐漸從被網民關注的獨特行為演變成一種職業甚至一項事業。最近,網上就曝出一位母親因為小學三年級的女兒未來的理想是當“網紅”,不知該如何是好。網紅即“網絡紅人”,是指在現實或者網絡生活中因為某個事件或者某個行為而被網民關注從而走紅的人。
實際上,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幾乎都被問過“長大以后你想做什么”這類問題,而科學家、畫家、工程師、醫生和老師等職業愿望,是常常讓大家喜聞樂見的答案。如果有孩子說自己長大想要做“撿破爛”、“掃大街”的工作,就會被認為沒有遠大志向。
如果你的孩子對你說,“我也想當網紅”,你會如何回應呢?
面對“網紅”理想
家長要重在傾聽和溝通
兒童心理專家繆卓錦表示,長大以后想做什么,二百年前可能是“金榜題名”,五十年前可能是“工人”,三十年前是“科學家”,這個答案永遠帶有它的社會性和歷史背景,比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種思想,是我們這個社會影響了孩子的答案。所以,現在出現孩子想要當網紅,就如同網紅這現象本身一樣——存在即合理。背后有其社會心理的基礎,如獵奇、吹捧、看熱鬧、起哄,甚至帶有逆反,尤其對青少年而言,這可能是他們對社會顯示其獨立性的表達方式。在漫長的社會發展史中,這并不算新鮮事,如六十多年前美國紅極一時的“貓王”,就是當時很多青少年的偶像。
社會發展的每一個時期,都會有這類現象和代表人物出現,和孩子成長的青春期一樣,家長即使難以接受,也要重在傾聽和溝通,簡單的反對、嘲笑,并不能改變孩子的想法。
因此,家長在回應這個問題時,要放在更廣闊的親子溝通中去看待,并不是只在這類事情發生后才去匆忙回應處理。親子溝通在這之前就應該是順暢的,當孩子產生對網紅的興趣后,正是親子溝通的好機會,不可錯過。
繆卓錦說,溝通的方法有很多。
一是傾聽。這是一切良好親子關系溝通的根本原則,不預設立場的傾聽,不判斷對錯,全心全意的聽孩子表達他對這個現象或人物的任何疑問、好奇、迷惑、興奮,只有如此。這樣才會讓孩子感到他和父母的關系是安全的,是可以充分表達自己想法的。
二是接納。孩子的世界不同于做父母的世界,父母認為合理的未必適用于他們的世界,比如父母愛跳交誼舞,可女兒喜歡現代舞,此時父母不可能左右女兒的喜好,因為跳舞的是她。
三是做表率。在接納之余,父母可以做表率,父母吃飯是“光盤”的,孩子會被影響,會更有社會公德,即使他成為“網紅”,也是個有社會公德的“網紅”。
四是討論。安全的傾聽,實際上使孩子更愿意和父母進行公平的討論。只要父母在討論中不氣勢凌人,擺正位置,完全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讓孩子充分了解自己的態度,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
培養孩子的志向
先要解決兩代人的思想沖突
繆卓錦指出,志向、理想,是兩代人間永遠的話題,要對孩子有良好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平和、誠懇,而不是先知。在人生路上都肯定有過坎坷,當和孩子討論他 的志向時,不要試圖去操控他,而是講述自己曾有過的志向和理想,說說其中的轉折、錯誤、努力,讓他去感受父母在其中的跌宕起伏、奮斗、際遇,與孩子的成長 結合在一起,在適當的時候,這會給予他提示和力量,去應付未來職業和人生的挑戰。
所謂的沒有志向,很大程度上是父母不認為孩子表達的是志向。比如,繆卓錦曾經有一位咨詢者是孩子,他說他的志向是炒一手好菜,可父母不以為然,“做個廚師也能算有出息?”其實父母似乎更希望孩子從事金融炒期貨之類的職業。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兩代人關于理想的沖突,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企圖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這很可能導致代際沖突越來越嚴重,讓孩子不知道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會真的表現出無所謂,真的變成沒出息。
尊重孩子的理想和選擇,能夠塑造他的自尊、堅強、為理想奮斗,最終收獲一個有志向、有擔當、成長良好的孩子。“我最敬佩的一位父親,就是放下對孩子能上好大學的全部期待,支持他退學學習做調飲料師,而孩子的天賦在其中得到發揮,他調的飲料棒極了,祝福這個孩子和他的爸爸。”繆卓錦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