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山東英才學院宋占美博士所著的《美國學前教育課程標準的實踐與思考》一書,在學界引起廣泛的關注。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副院長左志宏發表評論稱該書樸實客觀的還原了美國學前教育課程實踐中的當下樣態,為中國學前教育工作者走入美國學前教育改革現場提供了珍貴的參考。
該書在研究切入點上契合標準化改革推進的需求,著者深入改革現場,客觀詳實的呈現改革樣貌。通過選取兩所具有“可識別的”(identifiable)特征,即被自己國家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們認為是屬于“普通的”范圍內的幼兒園作為個案——一個5歲的幼兒園和4歲的幼兒園。綜合兩所幼兒園課程實踐的現狀,歸納出標準化背景下的美國學前教育課程實踐的特征與存在的問題:
標準背景下的教育環境:設施完備,資源豐富。先進的幼兒園設施,大部分教室內都配備了多媒體“交互式電子白板”和電腦學習區。科學技術知識和應用已經完全滲透在幼兒的生活與學習中,成為美國幼兒園幼兒的一種學習方式和學習工具。專業化的教室與設備,包括藝術教室、科學實驗基地和圖書館等專業化的活動場地,為各領域課程標準的實現提供了引導深入學習的可能。自然材料鋪設的體育場,不僅確保了幼兒的安全,還培養和維護了幼兒愛護自然的情感。豐富的課程資源,主要包括教師及幼兒可以使用的圖書、網絡及教育軟件,這為課程標準具體化為可操作的教育活動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和技術支持。
注重兒童讀寫算基本能力,強調為兒童入學做準備。課程標準的內容體現對所有兒童認知學習期望的規定,包括兒童應該學習的知識、技能與思維習慣。讀寫算活動形式種類多樣,重在培養幼兒語言能力,為兒童入學做準備。其中,5歲幼兒園個案中讀寫算活動占整個活動總時間的62%。
通過總結標準化背景下美國學前教育課程實踐的特征,深入分析課程標準對課程實踐的影響。該書提及,標準的實施給課程實踐帶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使得美國學前課程旨向更多的向確保教育公平,尤其是結果公平的方向傾斜;引發了課程結構的調整,幼兒園更加突出語言和數學活動,相對弱化了科學和社會活動;造成教學范式的明顯改變,游戲越來越少,直接教學逐漸增加;催生了評價方式的改變,真實性評價逐漸向測試性評價過渡。
通過對標準化背景下的美國學前課程時間的特征的論述,為我國學者,尤其是幼兒園園長和幼兒教師提供了難得的一手資料,并對我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頒布后走的歷程提供一定的前景性反思和可供借鑒的有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