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2》第一集腳步
第一財經日報4月23日報道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投資估計在3000萬左右,至于收益,包括播出權冠名、版權銷售及其與其他節目之間插播的廣告,應該已達上億元。
“一般而言,敢于周播,表示團隊對作品的內在品質信心爆棚。”陳曉卿在《舌尖上的中國2》(下稱《舌尖2》)首映時表示。作為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同時作為《舌尖2》的總導演,陳曉卿時刻關注著《舌尖上的中國》(下稱《舌尖》)由日播改為周播后的效果,并思考著下一集該如何安排。最初按日播拍的《舌尖2》在被通知進行周播后,在分集順序上做了一些調整。第二集是否還會繼續在食物中感知“溫度與情感”,目前還是個謎。
“很多人是既含著淚水又流著口水看完第一集的,相對于《舌尖上的中國1》(下稱《舌尖1》),《舌尖2》更像一部紀錄片,同時也像一部優秀的美國周播劇,充分調動了觀眾對第二集的期待,這正是一部成功紀錄片的秘密所在。”易合博略品牌咨詢機構總裁趙一鶴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3000萬的投入
《舌尖2》從4月18日起開啟周播模式,最后一期是6月6日,白巖松將此戲稱為“飽餐后迎接世界杯”。
《舌尖2》敢于進行周播的信心源自《舌尖1》的巨大成功。
《舌尖1》是國內首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大型美食類紀錄片,劇組跨越國內60多個地區,分七篇講述了千百年來中國人獨特的飲食習慣。
《舌尖1》在2012年連播七天,收視率與網絡點播率均超過了同檔期的電視劇(最高收視率達到0.55%),并成為當時人們茶余飯后討論最熱烈的話題。
與第一季相比,《舌尖》第二季在保留相似制作流程的前提下,適當延長了拍攝時間。
《舌尖2》主創團隊有30多名成員,分為8個攝制組,歷時一年時間走訪拍攝了150多個地點,以及部分海外拍攝地。拍攝過程中,攝制團隊采用了全新的拍攝設備(包括高空、水下、紅外、顯微、窺鏡等),從多個角度呈現中華美食。
“舌尖系列可以稱之為央視這些年出品的優秀紀錄片的一個代表。”北京中視創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玉志說。
本報記者了解到,《舌尖》兩季均由央視紀錄頻道投資,第二季比第一季高出30%的投資。
國內紀錄片的投資分為不同的層次,要看素材與拍攝周期,還有人員組合是草臺班子還是專業人士,有一集幾萬的,也有一集幾十萬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技術層面分析,《舌尖1》屬于制作精良的項目,很多手法和拍攝一部電影差不多,一集的成本在300萬元左右。”由此推算,第二季的投入應該在3000萬元左右。
周播的“秘密”
有了第一季的良好口碑與品牌基礎,第二季的銷售并不成問題。
知情人士表示,在2013年年初,《舌尖2》已在一次國際影視節目展上啟動了首輪海外版權銷售,單片銷售額就達到了35萬美元,創造了近些年中國紀錄片海外發行的最好成績。
《舌尖1》當年創下單集4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5萬元)的銷售紀錄,目前已經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覆蓋領域達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陳曉卿曾坦言:“為了站在更加國際化的角度,去繁化簡,該片的節奏也更加貼近國際觀眾的欣賞品位。”
本報記者了解到,《舌尖2》在去年央視黃金資源廣告招標時,就獲得了兩家企業的冠名播出權,加上版權銷售(電視臺、網絡、海外版權),已獲得了不菲的收益。
知情人士稱,如果加上《舌尖2》與其他節目之間插播的廣告,《舌尖2》的收益已經達到1億元以上,但最核心的還是冠名播出權的銷售,這部分就達到8000萬左右。
業內人士稱,此次《舌尖2》版權方和《我是歌手》(觀看)一樣,出售了互聯網電視端的版權。相對于網絡版權,獨家播出權的購買費則要高很多。
知情人士表示,紀錄片版權的銷售收入,主要還是在于電視臺的銷售。
“由公司制作發行的紀錄片版權銷售一般分為三部分,一是電視臺版權銷售,二是新媒體版權銷售,三是海外版權銷售。電視臺的版權銷售一是買斷版權,二是購買播出權。”張玉志告訴記者。
本報記者了解到,一般買斷版權的費用較高,不同的作品幾百萬到幾千萬都有。而購買播出權則便宜很多,幾萬元的也有。
央視紀錄頻道投資生產的《舌尖》系列自然是在央視播出,其中的關鍵是如何在收視率與廣告收益上下功夫。
《舌尖1》的巨大影響力使得《舌尖2》作為紀錄頻道的獨立項目出現在去年央視黃金資源廣告招標大會上。
“相對于第一季一口氣7天播完,周播的形式則可以最大限度地獲得收益。一個項目7天就結束了,無論是留給廣告客戶還是冠名企業的宣傳營銷時間與空間都是很狹小的。”趙一鶴表示,“而改為周播,也就是兩個月的時間,這有利于冠名企業配合宣傳與做相關的活動。”
本報記者了解到,第二季最終決定進行周播是臺里決定的,這是進行了一個半月評估的結果。數據顯示,《舌尖2》第一集的收視率達到了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