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 從好萊塢打女到蘇富比高管
李昕是上世紀90年代末聲名鵲起的中國名模。李昕的“崛起”發生在亞洲模特寥寥無幾的20世紀90年代,她得到了在高級定制時裝周上為Givenchy走秀的機會。而這樣的起點即便發生在今天,也會是爆炸性的新聞。
巴黎:天橋上的繆斯
從1998年Armani第一次在巴黎走秀開始,李昕連續為Armani走秀四年,成為了Giorgio Armani 、Emporio Armani 秀場上一枝獨秀的中國臉。上世紀90年代末,李昕是巴黎紅得發紫的IT Girl。
Givenchy的青睞開啟了李昕模特事業的春天,接踵而來的是Hermes、Jean Paul Gaultier、YSL、Dior的邀約,1997年接下Lancome 和L'oreal 的亞洲區廣告代言,2002年成為Cartier“龍之吻”系列的全球廣告代言人,隨后又成為了Peter Lindbergh、Patrick Demarchelier鏡頭下的中國繆斯。
洛杉磯:中國打女
從超模李昕到好萊塢“打星”,李昕的“轉行”實屬無心插柳。2003 年,她的熒屏處女作《法國間諜》開啟了李昕的好萊塢之夢。“當時,《法國間諜》在全球選角。導演在桌上放了一臺攝像機,我坐著和他們聊中國,聊功夫,聊成龍,結果就促成了這次合作。演藝界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我得從頭學起,上表演課,學武打動作,最大的困難是自我挑戰。兩個半月的拍攝,我去了法國南部、倫敦、委內瑞拉的熱帶叢林,從緊張到融入其中,我發現自己愛上了這樣的生活。于是我決定搬去L.A。(洛杉磯)。”
這句“我要去L.A。”讓所有人都以為李昕瘋了,而這種看似倉促的決定卻與1996年“做模特,我要去巴黎”和1998 年“成為名模只有去紐約”的決定如出一轍的堅定。
《法國間諜》后,回到國人視線的李昕成為了杜可風《巴黎,我愛你》中令西方人難懂的中國女孩。她謎一般的眼神將巴黎13 區復雜的中國文化演繹得淋漓盡致。
紐約:蘇富比新身份
比起從模特到演員,改行蘇富比的行業跨度更大。
兩年多前,受到好友畢加索的孫女戴安娜·畢加索的影響,李昕對藝術產生了興趣。受到好友畢加索的孫女 Diana Picasso 的影響,李昕對藝術產生了興趣。
李昕坦言“來了蘇富比,才知道做模特太輕松”,因為“你要在最短的時間學會最多的知識”。有幸獲得蘇富比各部門專家和管理層的培訓,使得李昕對中外藝術、頂級珠寶和紅酒,有了更深的理解,將帶她進入更高的藝術欣賞層次。李昕笑著說:“我的經歷只是想告訴人們模特走出時尚圈還能有另一種人生的可能。”
成功之道
1 有個性的容貌
這個來自中國東北,籃球運動員出身的姑娘,走在街頭,恐怕除了高和瘦以外,不會給人什么再深的印象。細細小小的眼睛,高高的顴骨和厚嘴唇,牙齒甚至還有些參差不齊。對于有關模特界流行“丑女”的議論,李昕從來都一笑了之。“在國際模特市場,你從來都不會找到美或丑這樣的詞匯,人們談論的是這個模特的個性和特點,這才是一個模特的價值。”
2 有魄力的決斷
2003年“我要去L.A。”與1996年“做模特,我要去巴黎”和1998 年“成為名模只有去紐約”的決定如出一轍的堅定。正是這種堅定帶來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