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蔡王集村1到7歲的兒童有57人,其中留守兒童20余人;在校小學生45人,其中留守兒童有21人;中學住校生18人。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留守兒童?村黨支部書記蔡發全說,有哪個當父母的愿意舍下自己的孩子,這是迫不得已。
蔡王集村位于陽信縣西部的溫店鎮,村莊不大,有150戶,552口人。村里青壯年外出打工的居多,幾乎能占到總人數的一半,且大都集中在天津、東營兩地從事裝修、建筑行業,少數經商。很難帶著孩子外出打工
村里經濟條件較差,周圍又缺少吸納勞動力的企業,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越來越高,對勞力依賴越來越低,加上務農收入低,外出打工基本成為村民致富的唯一出路。蔡發全說,他們村沒有外出的勞力大都在鎮上的服裝廠上班,干一整天才50塊錢。
一般是男方先出去打工,女方為照顧孩子就近打工,等孩子到三四歲時再跟著丈夫一塊出去。
趙建國兩口子在天津鋪地板磚。男的負責鋪,女的負責鋤灰。一天一人能掙200元。2010年之前,趙建國的妻子一直在鎮上服裝廠上班,待女兒趙慧在老家入園后,妻子便跟著去了天津。
蔡祥平在東營經營了一家裝修店,小店不大,但生意還算紅火,忙于生意的蔡祥平只有在過年時才回家一趟。妻子在溫店鎮服裝廠上班,早出晚歸,家里也照應不上。
“從事室內裝修,一般是干到哪里吃到哪里,干到哪里住到哪里。”趙建國的母親吳金鳳說,他們干活沒個點,也沒個固定的住處,哪里還有時間和精力照顧孩子?
對于農村務工人員來說,打工地消費水平大都較高,他們的收入不足以在打工地支撐起一個家庭的生活。此外,在外入學的子女會面臨教學差異、返校考試等諸多教育問題。所以,雖然父母割舍不下,但越來越多的孩子“被迫”成了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的家教難題
自2010年媽媽跟隨爸爸去了天津,趙慧已跟爺爺奶奶生活了三年。小慧現就讀于蔡王中心小學,老人沒多少文化,但心里明白,對農村孩子來說,讀書才是正路。現在小慧才上一年級,但孩子的功課他們根本輔導不了。
現就讀于蔡王中心小學三年級的張夢冉,曾經也是名留守兒童。爸爸張占華在天津一家機械廠上班,夢冉4歲時母親也去了天津。夢冉7歲入學那年,張占華夫婦選擇了回家創業,在村口處租了兩間房,經營彩鋼板。“主要是想孩子,再就是孩子要上學了,不能因為掙錢把孩子耽誤了。”張占華說,現在比起外出打工,他們的收入減少了一半。但自從他們回來后,孩子的性格比以前開朗許多,成績進步也很大。
2012年,陽信縣婦聯在全縣作了一次留守兒童摸底調查,結果表明,隨著父母打工收入的不斷增長,98%的留守兒童并不需要經濟幫助,他們的愿望大多集中在兩點,一是希望和爸爸媽媽在一起;二是自制力差,學習生活上需要幫助。
期待社會更多關愛
對農村留守兒童來說,父母不在身邊,缺位的“家庭教育”就需要用更多的社會關愛來彌補。
陽信縣婦聯副主席范瑞霞表示,通過去年對留守兒童摸底調查,發現孩子們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生活比較隨意散漫,課堂以外的時間基本上無所事事。針對這一點,縣婦聯在打工較多的小學設置了留守兒童活動站,為孩子們送去了乒乓球臺、籃球等體育用品。
陽信縣教育體育局也把鄉村少年宮建設納入了今年工作重點。縣教體局德育辦主任沈洪波告訴記者:“鄉村少年宮、留守兒童活動站都是活動載體,目的就是培養孩子們的興趣,讓孩子們的生活豐富起來,目前各學校都把搞興趣小組作為了一項教學內容。”
蔡王中心小學四年級學生王順(化名),屬于單親留守兒童,對學習漸漸失去興趣,逆反心理也越來越重,學校特意安排了優秀老師擔任他的“代理媽媽”,“代理媽媽”帶他參加班級各種活動,讓他走出了心理陰影。
為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里輔導,陽信縣鼓勵教師參加省市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的學習和培訓,還公開招錄了13名心理教育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目前全縣中小學實現了心理輔導老師全覆蓋,每個學校還專門設置了心理咨詢室。
山東“留守兒童”超60萬人
記者從共青團山東省委了解到,目前山東省外出務工農民達1237萬人,占全省人口的1/10多,山東省已有留守兒童超60萬人,其中14歲以下占86.5%。而留守兒童犯罪約占未成年人犯罪70%。
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這也是中國“三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據顯示,在我省魯西南、魯北地區農村,以及我省勞務輸出較多的臨沂、菏澤、濰坊等市,留守兒童比例較大。如:菏澤市成武縣12個鄉(鎮),常年在外務工的就有7.2萬人,其中父親在外務工的11268人,母親6872人。全縣16歲以下兒童75483人,其中留守兒童17950人,占全縣兒童總數的23%。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邵文虹指出,近年來,我國各級法院判決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其中留守兒童犯罪率約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還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完)
相關報道:青島將為部分社區困境兒童配備心理輔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