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的核心價值是Logo,還是別的……
大市場下,沙子,能揉進眼睛里嗎?
手工編織
兩億的消費者,并且有預測說每年增長25%,這是一個能讓奢侈品行業瘋狂的市場。但這個市場有著殘酷的淘汰機制。
奢侈品的大眾化成了國際頂級品牌最后一大波僵尸。Cartier全球總裁Bernard Fornas曾說,在一個世紀之前,你必須是一個國王或者貴族才能夠有足夠的錢買得起Cartier,而在今天,你是企業家、是牙醫、是律師,哪怕你是大公司的一個行政人員,也有可能買得起Cartier,也是手工藝技術在奢侈品世界沒落的首要原因。
這段話在奢侈品業內流傳甚廣,因為這真實地反映了一個趨勢:那些高不可攀的奢侈品牌,正在這個市場上被變成大路貨。大量生產的奢侈品本身就是個矛盾的產物,奢侈品行業已經“不是生產真正奢侈的商品,而是要在削減成本的同時假裝質量能夠繼續保持上乘”。
很多頂級奢侈品早就不是手工生產而是大批量流水線產品,更多的代工廠出現在第三世界的制造企業名單上。“如果一個奢侈品,失掉它賴以生存的手工、原產地等情感因素,它的核心價值便失去了。”
這是時尚圈內心照不宣的事情,誰承認在第三世界設廠生產,誰就會被踢出奢侈品這個圈子,但幾乎沒有奢侈品牌愿意承認。更多的潛規則出現在本該純凈的奢侈品行業,更多爆料說這些企業僅生產兩成的制成品,其余八成均已外包生產。這些標榜著頂級奢侈品品牌的生產工廠大多轉移到中國、印度等第三世界國家,這些在第三世界流水線上生產的產品會最終被運到法國、意大利,裝上一條拉鏈,釘上一個扣子,最終變成“純血種”的法國貨和意大利貨。
鞋匠手工細節
一項統計表明,歐洲服裝工人每小時薪資平均約為20美元,而且工作時間固定;而中國工人的工資很低,勞動力成本只是意大利的1/20,而且還可以經常加班。這成為奢侈品牌中國代工的最大一塊肉。產品外包的確會降低成本,并可能把低收入人群培養為其高端品牌的消費者,但也會稀釋其品牌價值。1994年前后,Gucci就曾部分外包,但企業甚至因此面臨破產,畢竟奢侈品不是快消產品,走的不應是大眾路線。直至Tom Ford上任后,主打好萊塢明星牌,才讓這個品牌再度重回一線奢侈品的行列之中。
雖然某些高價品牌的工藝必須應該是讓法國或意大利的技師來完成的,但是由于歐洲的高勞動力成本,以及受強勢歐元的影響,許多歐洲企業還是把生產轉移到了亞洲和東歐。
正如很多人都認同的,在超市里賣Chanel和LV無異于自殺,而同樣在凡客旁邊工廠生產出來的奢侈品也有毒鴆,法國政府鼓勵企業能夠把更多的訂單留給本國的供應商。Hermès在過去10年間,技工的數量從300增加到了2000,但是這樣做的品牌很少,這與法國本地的總體情況是相反的。代表意大利純正工藝的熟練工匠需30年技藝打磨,而在第三世界的代工廠,你能看到的大多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很少能見到約30歲以上的員工。
所幸的是,我們見到有很多的奢侈品牌開始重新重視起了手工藝的價值。首當其沖的自然是Chanel,它在近年來逐步啟動了收購高級手工藝工坊的計劃。如今,大家可以在每一季Chanel高定、成衣及配飾系列上面看見的,包括紐扣、羽毛、山茶花等等一切細節,都出自這些經過多年傳承的手工業者手中。值得欣喜的是,這些工坊并不僅僅只為Chanel服務,也為其他的一些奢侈品牌提供同樣的工藝支持。這不僅僅只是為了保證了奢侈品牌的價值,從另一方面來說,奢侈品牌也為這份偉大的文化遺產提供了經濟上的支持,這,自然也是另一種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