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法人員查處超市食品衛生問題遭遇執法尷尬 相關法規亟待完善
本報訊 (記者劉冉冉)日前,本報記者調查某些超市時發現存在果蔬返包、計重虛假等亂象。針對這類情況,是否有法律武器可以對之進行制裁,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工商部門坦言:“即使證據確鑿,也只能依規整改,難以進行嚴厲的處罰。”
為何?昨天,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一語中的:“相關立法尚不完善。”他提到,廣州對超市的散裝預包裝食品監管,雖可依據《食品安全法》及《廣州市食品超市經營管理規范》,但規范中卻難尋罰款等具體的執法標準,而食品安全法對于果蔬等“非食品”也無可奈何。食品出了問題后,執法部門既難溯源又難嚴懲。
記者查閱《廣州市食品超市經營管理規范》發現,其中明確指出,食品超市應當檢查預包裝食品的標簽、說明書是否含有虛假、夸大的內容,在超市出入口、重要通道、散裝食品銷售區域及問題食品銷毀專用場地設置彩色視頻監控攝像頭,以及建立并執行問題食品退市及銷毀制度,其中還特別指出“視頻圖像記錄保存時間應當不少于30天”。
對此,該負責人表示:“《廣州市食品超市經營管理規范》僅僅是個文件,并沒有處罰力,最多是運用行政手段進行管理。雖然我們已下決心嚴懲食品安全事件,但很難找到具體的執法依據或標準。”
“執法中經常遇到一種情況,一些食品出了問題,沒有辦法罰款,只能既往不咎,下架問題食品并限期整改,這是執法中很頭疼的情況。”這位負責人向記者坦言。
國外超市:系統自動“攔截”過期食品
本報訊 (記者盧迎新)在周邊國家,超市企業對生鮮食品的報損(業內術語,指登記和銷毀過期食品)流程如何?在食品安全方面有怎樣的監管機制,值得國內超市企業借鑒?
日本超市:
過期食品上架系統會報警
“在日本,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很多流浪漢晚上超市打烊時會等在超市外面,為的是撿超市扔掉的盒飯和便當果腹。”曾經供職于日本零售業的張先生告訴記者,“其實這些食物被丟棄的當時并未過期,要等到第二天營業才過期,食用一般是沒有問題的。”他還說,日本超市在管理上的一些原則和方法,頗值得中國超市借鑒。
首先,日本超市一般遵循“先入先出”原則,新貨放貨架后面,舊貨擺放在貨架外側消費者易于看到的地方。而其訂貨管理比較嚴格謹慎。例如,某超市固定每周一減價促銷,這天各種商品的訂貨量就會多點,平日的訂貨量則嚴格控制,因此貨品報損率相當低。
其次,日本許多超市的電腦系統相當先進,發現滯銷產品會立即報警,即時減價促銷。每天晚上,臨近保質期的商品會非常便宜地促銷,因為第二天“想要上架都上不了”,一過機系統就會報警,導致無法上架。
最后的一點是日本的消費者很苛刻。比如如果一瓶牛奶的噴碼寫著下午3時過期,即便消費者下午3時5分買回并發現,也很可能將其訴諸協會和媒體,致這家店今后無人光顧。
歐美超市:
即將過期食品用作慈善
據悉,在英國,食品安全上的規定和監管比較嚴格,若銷售方不遵守法規,違規銷售過期食品,一旦查出,將面臨被民眾起訴和巨額罰款的危險。
而在德國、美國,即將過期的食品一般用于慈善。運貨車每天早上8時開車出門,沿固定路線從超市、面包房收集食品。在美國,幾乎每家超市每天都會拿出即將過期的食物,放置在Food Bank(食物銀行),供有需要的人取用。
旅美華人、網友“加州姐姐”曾經在美國的一家Food Bank(食物銀行)做義工,據她介紹:“超市送來的食品有限期貼條,不能碰。大多數捐獻來的食品,再過兩三天就要過期,但絕對還沒過期。如果發現有過期的,我們會篩選出來,然后扔掉。”
在法國生活了十年的滕小姐告訴記者,法國的大型超市,對食品衛生的監管都非常嚴格,一般只要查到有售賣過期產品,該品牌就完了。“不用說超市,我有個朋友在一家私人經營的三明治店工作,他們雖然規模不大,只有兩家連鎖店,但經營原則很嚴格:當天制作的三明治和蛋糕到了晚上打烊前全部扔掉,一扔一大桶。”她說,“我們這幫朋友經常到店里吃這些面包,這樣晚飯就解決了。”
國外大型超市集團:
請食品安全審計公司抽檢
一些國外大型超市集團,會聘請第三方的食品安全審計公司。法國超市品牌家樂福在歐洲的門店使用第三方食品安全審計公司對自己的食品進行抽檢。而此前也有報道稱,沃爾瑪在全球通過第三方對每家超市進行個人衛生、清洗消毒、溫度控制等在內的28種項目進行檢查。
這些國際超市連鎖集團在國外如此,在國內門店是否也執行相同的監督體系和標準呢?記者了解到,沃爾瑪國內各門店每月委托第三方專業公司,按照沃爾瑪全球標準對商場進行食品安全審核,以監督、強化商場食品安全的執行。而家樂福也會聘請一家總部位于瑞士的第三方食品安全審計公司進行抽檢。
記者手記:
讓餐桌上的愛安全點兒
我的同事中,有一位初為人母的媽媽,最近很為寶寶能吃得好點兒而發愁,因此常央求去香港的朋友幫忙帶兩罐奶粉回來。
我也常見到媽媽們花一個下午在并不便宜的超市里,為孩子選一小罐核桃,為家里老人買罐保健品,再帶盒山藥給老公煲湯。廣州的街坊之中,有不少人雖然收入并不很高,卻愿意專程去大品牌店買貴價食品,除了對品牌的安全信賴,更出于一份愛的本能。
小時候,媽媽教我們“推己及人”的道理,那時候,魚翅雖然吃得少但都是真的,水不用桶裝但不會擔心是未來生產的,大米不那么靚但也不會越吃越缺鈣……而昨天,看到有超市向消費者作出的承諾中說,“作為從業者我們同樣也是消費者”,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雖然我們常常失望,但大多數人都不愿放棄能吃得安全點兒的希望。
今天是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我認識的一位媽媽昨天告訴我,她不參加我們的“周末Party”了,要趕回家去看3·15報道:“免得以后買了不好的東西回家,做媽媽的還不知道。”
其實,街坊們心中,并非只有對所謂“高端”的膜拜,他們只是希望餐桌上的愛,能安全點兒。(匪夷所思:食品衛生出問題竟難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