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另類農民”喜歡探究明清曹州府那些事兒
72歲的張友云是牡丹區都司鎮都司集村人。4月3日,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書房里匯集整理明清530年間曹州府實料(下圖)。
張友云不僅培育過食用菌、建造過大棚,還出過書。不過,他最感興趣的是研究古文,出版了撰寫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耕暇輯軼錄》,被稱為清末至今的第一本文言小說集。
因為與一般的農民愛好不同,張友云被稱為“另類農民”。
縫紉間隙搞種植,他被稱為“另類農民”
72歲的張友云是牡丹區都司鎮都司集村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洶涌而至,打破了張友云就讀大學的夢想。“我當年在菏澤一中讀高中,高三畢業那年正趕上文化大革命,雖然填寫了大學志愿,但沒上成。”時隔多年,談起這事,昨日,張友云依然發出惋惜無奈的語氣。
大學夢破滅了,張友云就回家干起了農活。
“當時社會物資極度匱乏,在生產隊拼命干活,到頭來仍不免挨餓。”張友云說,為了改善家庭生活條件,他干起了縫紉,每天操刀弄尺,一干就是30年。同時,他還在庭院里種植了葡萄、培育食用菌、養蝎子、種天麻,后來又建造大棚、保暖雞舍等。
“我干事情遵循一條原則,要干就干好,要么就不干。”張友云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憑著勤奮、愛鉆研好學的精神,他干的每件事情都成功了。有一段時間,他家的庭院成了傳授技術的課堂,前來參觀學習、購買菌種者絡繹不絕。
因為與一般的農民愛好不同,張友云獲得“另類農民”的外號。他說,他很喜歡大家這樣稱呼他。
邊縫紉邊背古文成就了他的“古文夢”
1976年,張友云讀了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其中提到文言短篇小說集。
“讀了魯迅先生的文章,我發現我們國家最早的文言小說距離現在已經100多年了。”張友云說,他又查閱了很多資料,發現清朝末年以后幾乎沒人再寫文言小說,萌生了寫文言短篇小說集的念頭。中國古文奧妙精深,讀懂它尚且不易,若要去寫,談何容易。憑借讀書時留下的文學功底,張友云決定重新讀書,廣讀古文。
“剛開始,我考慮每天為生計日夜操勞,從哪里擠出時間來讀書呢?”張友云說,后來,他想到一個妙招,把別人遺棄的煙盒、藥盒、酒盒之類的紙盒裁剪成巴掌大小,上面寫上一首詩、一個詞或一個文言句式,并注明原義、引申義、用法等,把它貼在縫紉機旁邊的墻上,偶爾瞟一眼,然后一邊默念默背,待記熟之后再換另一張紙片。就這樣,張友云堅持了十幾年,知識大增。雖然所記知識紛雜無序,但為他以后寫文言小說奠定了基礎。
有了文言文知識基礎,張友云開始嘗試著寫文言小說。經過千斟酌萬修改,1987年,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說《苑天香》在當年的菏澤市報上發表,以后又陸續登載了《十六兩》、《長舌病》等,斷斷續續多年共完成27篇小說與一篇賦。2016年,他撰寫的文言短篇小說集 《耕暇輯軼錄》出版,菏澤日報社副總編輯、菏澤作協副主席趙統斌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寫到:“這是填補百年空白之作,這是延續千年香火之作……”
愿為傳承發揚中華文化不懈努力
“老祖宗留下來的是精華,我希望能在傳承及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方面獻出一己之力。”張友云說,2011年,他開始點校曹州府和各縣明清兩朝老縣志。
“我現在把所有的事都交給了孩子們,自己專心做古文點校工作。”張友云說,他從早晨7時30分開始工作,每天堅持8個小時,到目前已經點校了200多本書,加起來達7米多高。
“一位領導在菏澤考察時講過:‘祖宗遺產載籍浩瀚,中華美德光耀千秋。我們這個時代不僅要傳承更應該發揚光大。’”張友云說,他對這句話印象深刻,雖然已經72歲了,但愿意為傳承發揚中華文化不懈努力。
猜你喜歡
- 菏澤城區丹陽武漢路口實行右進右出交通管制
- 評論() | 分享04月04號 16:36
- 丹陽街道辦事處對已簽協議拒不履約戶依法給予集中拆除
- 評論() | 分享04月04號 16:36
- 全菏澤年輕人,我們都該擁有這樣的一套房子!
- 評論() | 分享04月04號 16:36
- 菏澤安興首屆海棠文化旅游節新聞發布會順利召開
- 評論() | 分享04月03號 15:57
- 2018年“溯芳華·澤美”春季婚禮秀燃了全城
- 評論() | 分享04月03號 15:57
- 岳程:廣州路中學舉辦春季田徑運動會
- 評論() | 分享04月03號 15:57
- “菏澤馬拉松”周六舉行 市區部分路段將實行交通管制
- 評論() | 分享04月03號 15:57
- 菏澤:一路向東,把錦繡繁華裝進你的生活
- 評論() | 分享04月03號 15:57
- 菏澤:首批103名“滿分司機”上街接收體驗教育
- 評論() | 分享04月03號 15:57
- 《菏澤市古城區城市設計》正式方案匯報會召開
- 評論() | 分享04月03號 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