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面”,臨沂“湯”,雙絕并落牡丹城
中國人善于用食物來縮短他鄉與故鄉的距離,無論腳步走多遠,故鄉的味道依然熟悉,只要開灶生火,另一頭必然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
節后的菏澤街頭,宛如天南地北異鄉客的縮影-河南燴面、臨沂糝湯、安徽皖南小挑餛飩、沙縣小吃、蘭州拉面……一個個外地名吃,如雨后春筍般重新開張營業,被美食慣壞的食客,難抵假期幾日不見的想念,在朝陽初升的清晨或饑腸轆轆的下班時分,扎進一個個不起眼的小店,享受著唇齒間的休閑時光。
令每一位食客心醉的,不僅僅是外鄉人帶來的舌尖上的美食,更動人的還是美食背后的故事,他們有的拖家帶口、兩地奔波,有的在菏澤扎根、入鄉隨俗。無論生活幾經波折,他們從未放棄美食,就如同不會忘記故鄉的味道一樣。
今天,我們講述菏澤街頭常見的兩種小吃-河南許昌燴面、山東臨沂糝湯。所述故事的主人公雖然有各自不同的生活軌跡,卻有著類似的身份:都是“菏澤女婿”。
“得勁”“過癮”的許昌燴面
談起面條,相比其他省份,河南人無疑擁有較重的話語權,尤其是燴面,不僅能烹制出湯鮮、肉香、面滑的美味佳肴,更能煮出當地人淳樸厚道、熱情寬容的性格。
一海碗燴面下肚,饑寒頓消,吃下去的是美味,品出來的是淳厚的風土人情。
來自河南許昌的周建紅是典型的河南漢子,近二十年天南地北的打拼沒有磨去他淳樸厚道的性格。沒有商人的精打細算,“味美”、“實惠”的口碑,為他位于市華英路的小店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食客。
十指翻飛,“扯”出勁道十足
“做面的學問可不少,看似簡單的一碗燴面不到兩分鐘就被端到餐桌上,其背后卻有很復雜的工序,單單是面,就有醒面、搟面、刷油、扯面……好幾個步驟。”昨日,說起做面,原本不善言談的周建紅似乎話多了不少。
跟著周建紅的腳步走進狹窄的后廚,油光的鐵盤子上擺放著整齊白嫩嫩的面塊,這些看似再平常不過的面團可以讓周建紅忙活一大早,和面、揉面、打雞蛋、醒面、切塊,按照80多碗的份量來制,著實費了不少功夫。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些面全部是周建紅從老家許昌拉來的。
周建紅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燴面講究湯鮮、肉香、面滑,為了讓面入口筋道,增強口感,揉面的時候十分吃勁。“揉面是個力氣活,這80多碗面反復揉上六七遍,早就腰腿酸痛了,不然怎么大廚多是男性呢?”周建紅開起了玩笑。
如果前幾步憑借的還是經驗老道,那么,接下來的面塊扯成條、有序下鍋,則是關鍵性技術環節了。只見周建紅那粗糙雙手,輕盈地黏起一塊巴掌大小的面塊,雙臂張開悠然上下舞動,手腕也跟著低頻率抖動,一拉、二摔、三扯、四撕,長長的面片在懷里翻飛起舞,令人眼花繚亂。眨眼間,巴掌大的面塊便成了寬如指、薄如紙、丈余長的面片兒。放下一片,周建紅又繼續開始拉扯:“大碗實惠是燴面的特色,缺斤少兩、打小算盤俺做不來。客人愛吃,俺多扯幾片就是了。”
羊湯做底秘料為方,熬出個“過癮”勁
“扯面講究技巧,面湯才有訣竅呢!”周建紅一邊掀開大鍋,一邊神秘地說,“看,這是啥?作為菏澤人,應該不難猜吧?就是羊湯。”
周建紅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正宗滋補羊肉燴面的確是以骨湯為底,也有不少是用羊湯來做底料的,但與菏澤的羊湯相比,多多少少有些出入,為了勾起菏澤人的味蕾,周建紅按照菏澤人熬制羊湯的作法,制作燴面底湯。每天早6時,和面前,周建紅就在湯鍋中丟入從回民街精挑細選來的羊骨、羊架,置入清水鍋里用大火燉煮兩三個小時,讓骨油和骨髓充分融入,隨后放入菏澤本地產的羊腿肉,兩個小時后,滿屋醇香,肉爛如泥,湯白如奶。
“燴面中,湯是主味的,羊湯作為底湯就熬出了醇厚、濃香,如果想讓燴面更加鮮美、唇齒留香,就不得不需要一些秘方。”周建紅從灶臺上幾十個瓶瓶罐罐中挑選出一個不起眼的小罐,罐里是顏色暗淡、略微凝固的料油,聞上去有淡淡的香味。
“這個料油是我自己配制的,里面有黨參、當歸等多種香料,要用小火熬制一整天呢!”周建紅小心翼翼地挖出一勺,“一碗只能放這么多,少了沒滋味,多了香料味就過于濃厚了。”
勁道的面皮經過濃厚羊湯的滋潤,很快就翻起咕嚕咕嚕的氣泡,周建紅略微估摸了一下時間,滑膩剔透的燴面就能上碗了,將面撈出,放上熱氣騰騰的鵪鶉蛋,加上豆皮、枸杞、蒜苗、香菜和鮮紅的辣椒油,白者青白,紅者艷紅,令人倍有食欲。
天南海北幾經波折,用燴面寄托鄉土情結
燴面的濃香吸引來不少食客,很快,小小的面館里高朋滿座、賓客絡繹不絕。經過一陣子忙活,周建紅看食客們大快朵頤,才脫去灶衣,與記者講起他與菏澤的結緣。
原來,這位來自河南許昌的大師傅是一位“菏澤女婿”,在北京打工認識了妻子李同翠,夫妻恩愛。為了照顧、遷就妻子,1997年,周建紅便跟隨李同翠來到菏澤經營面館。
“當時,菏澤的燴面館還很少,對這種面不是十分熟悉,經過一番考察,我的小店在牡丹路開張了。”周建紅回憶道。初來乍到,自然不好混,周建紅的面館天天門可羅雀、無人問津,一年下來,慘淡收場。
為了生計,周建紅不得不放棄手藝,重返北京,又開始了顛沛的打工生活,這一去就是兩年。
“我就不信自己做不好一碗燴面。”帶著倔強,2000年,周建紅又返回菏澤,在太原路重振旗鼓,他學羊湯、練習扯面、不斷配制佐料,經過不斷摸索,終于初見成效。
“當時,在楊莊的生意好啊,小小店面一天能賣二三百碗,我雇了8個員工,雖然每天都忙得焦頭爛額,但心里開心。大概就是那幾年,菏澤城區陸續出現了好多家燴面館。”周建紅越說越興奮,“好景不長,楊莊拆遷,經營6年的面館不得不就此作罷,我又返回北京打工。”
直到2014年,為了孩子上學,為了家庭穩定,周建紅又返回菏澤開始了他的第三次創業,在華英路經營起了現在的三鮮羊肉滋補燴面城。
“重操舊業,為了防止手藝生疏、做好這碗面,我從來沒歇息過,連續三個春節都沒回老家。實在耐不住對家鄉的思念,去年大年三十下午,我才帶著媳婦孩子回了一趟許昌,而且大年初六就開門營業了。”周建紅回憶道。
周建紅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一直堅持經營面館,除了這是他的特長以外,更多的是鄉土情結。“我今年48歲,在外奔波打拼20多年,家鄉的人和事都已經十分模糊,回老家很多年輕人也都不認得,甚至,我對菏澤都比對許昌更加熟悉。”說起故土,周建紅滿懷感慨,“所以,我更愿意做家鄉的面,做的是家鄉特色小吃的味道,品的是難以割舍的家鄉情。”
猜你喜歡
- 菏澤各界座談城區中華路擬限制不達標電動車通行措施
- 評論() | 分享03月07號 14:24
- 菏澤市婦幼保健院開展了“全國愛耳日”義診、宣傳活動
- 評論() | 分享03月07號 11:16
- 菏澤開發區丹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啟動免費查體服務活動
- 評論() | 分享03月07號 11:16
- 定陶冉堌鎮中心衛生院開展公共衛生服務宣傳活動
- 評論() | 分享03月06號 13:58
- 學雷鋒紀念日,華廈眼科醫院走進都莊新村公益篩查。
- 評論() | 分享03月06號 13:58
- 開學了,有些孩子愛眨眼,家長你發現了嗎
- 評論() | 分享03月06號 13:58
- 菏澤市立醫院《百科講壇》第34講——別把崴腳不當回事-踝部扭傷
- 評論() | 分享03月06號 13:58
- 菏澤:交通“大變革” 讓市民出行更便捷
- 評論() | 分享03月06號 13:58
- 菏澤:“有償補課”,26名在職教師受處罰
- 評論() | 分享03月06號 13:58
- 城管部門常態化清理非法“小廣告” 一企業被追呼
- 評論() | 分享03月06號 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