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圖書館活動不斷,打造“文化新地標”
自2014年8月市圖書館正式免費開放以來,結束了菏澤沒有市級公共圖書館的歷史,開啟市民“閱讀時代”的到來,“到圖書館去!”已成為廣大市民一種時尚的文化生活方式。
圖書漂流、尼山書院國學講座、科普展覽、書畫藝術展覽、公益電影放映等公益文化活動僅是市圖書館經常舉辦活動的“冰山一角”。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目前,市圖書館共舉辦了各類公益活動200多次、講座130多場、展覽30多次,平均每周要舉辦各類活動4次,年接待讀者80余萬人次,日益成為市民喜愛的文化殿堂,成為我市的文獻信息保障中心、全民閱讀推廣中心、數字資源共享中心和文化惠民服務中心。
隨著圖書自助檢索、借還書、辦證機的投入使用以及網絡圖書館、圖書館公眾微信的建設,市圖書館智能化、信息化的日漸彰顯,吸引成千上萬市民投身到書的海洋中來。近日,剛剛投入使用的圖書殺菌機,更是受到孩子家長們的歡迎。“再也不用擔心因為圖書經多人手后對孩子產生交叉感染了。”市民趙瑞霞邊教孩子使用圖書殺菌機邊對記者說。
“我和同學們最喜歡市圖書館舉辦的圖書漂流活動,把家里的舊書拿出來與他人分享交換,不僅有意思,還收獲了知識與快樂。”36歲的王美霞在幫孩子找繪本時激動地說。
今年50多歲的趙大爺,家住菏澤牡丹新城,退休后喜歡研究詩詞,每天開車來市圖書館,一呆就是一整天。“退休后閑了下來,我以前經常去茶館打麻將,后來市圖書館建好后,我就轉移了陣地,現在成了最享受的一件事。”趙大爺說,市圖書館免費供應熱水,開通視障人閱覽室等,每一個小細節,都讓他感受到人性化服務。
“讀書無止境,服務無終點。市圖書館全體干部職工將繼續努力,把市圖書館建設成為菏澤的文化交流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對外開放的亮點窗口,使其成為菏澤的‘文化新地標、惠民新工程’,讓文化惠民成果覆蓋所有人。”菏澤市圖書館黨支部書記、副館長張偉勝說。
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升級改造
在菏澤,要說紅色革命的熏陶基地,當屬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近期,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正在進行升級改造,改造后的場館將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市民。
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位于市丹陽路橋北側,西臨趙王河河畔,于2000年5月建成開館,占地面積198畝,建筑面積11700余平方米,總投資4000余萬元,集展廳、畫館、廣場建設于一體。主體建筑由展廳和全景畫館組成。展廳分為序廳和星星之火、浴血抗日、逐鹿中原、革命兒女四個大廳,全面而又系統地反映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冀魯豫邊區黨政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怕犧牲、前赴后繼、不屈不撓、英勇奮進的革命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擁有國內最大的室內陶板全景壁畫,高17米、周長123米,繪畫、地面塑形和燈光音響相互交融,堪稱國內一流,真實地再現了鄆城戰斗的壯觀場面:1947年夏,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反攻,劉鄧大軍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強渡黃河,在這里打響了魯西南戰役的第一仗。
而紀念館外廣場綠化面積已達54000平方米,栽種高檔樹木60余種20000余棵,設有多處意境豐富的景點,既是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又是市民休閑娛樂的良好場所。
“作為一名老兵,每次來到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我都會忍不住流淚。”抗戰老兵劉偉告訴牡丹晚報記者,每當戰友來菏澤,他都會帶戰友到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參觀,他們也都感同身受,非常激動。
菏澤大劇院文藝演出“不停歇”
“菏澤大劇院就是不孬,不僅提供了娛樂、游玩、聊天的場地,還解決了我們跳廣場舞的場地問題,讓這些老姊妹們可以經常聚在一起。”家住菏澤開發區丹陽辦事處都莊新村、今年58歲的周萍告訴牡丹晚報記者。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菏澤大劇院工程以牡丹花瓣為造型,突出了“剛柔相濟、牡丹盛開”設計理念,體現菏澤“牡丹之鄉”的地方特色。該工程建筑面積31141平方米,建筑高度34.7米,有1506座主演播廳、3個112座的小放映院、3個戲劇茶座和一個320座的多功能廳,此外還有會議室、化妝間、大、小排練廳以及琴房等功能用房,不僅能夠滿足音樂、歌舞演出功能外,還可以用于大型會議、戲曲茶座、電影放映、文藝排練以及大型群眾性文體活動。
菏澤大劇院于2007年8月1日開工建設,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當年,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走進音樂的世界”大型講座、省公安廳全省文藝調研、央視 《星光大道》、《山東漢子》等活動相繼在這里舉行。2010年,菏澤大劇院工程榮獲2010至2011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還被評為“十大齊魯文化新地標之一”。
“平均一個月10到20場文藝活動,今年年底幾乎每天都有一場戲曲表演,大大豐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菏澤大劇院有關負責人告訴牡丹晚報記者。
演武樓大型賽事讓市民飽眼福
10月20日晚,菏澤市演武樓內人聲鼎沸、熒光揮舞,一場大型文藝匯演在此舉行,樂壇常青樹“情歌王子”齊秦傾情獻唱多首歌曲,現場觀眾瞬間蜂擁至舞臺前拍照、留念。除齊秦外,潘長江、祁隆……均在演武樓進行過演出。除此之外,比武等大型體育賽事的陸續舉辦,讓演武樓在我市文化片區的“地位”逐步攀升。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菏澤市演武樓總建筑面積18698平方米,地上兩層、地下一層,主體高度31.05米,內設座位5006個,其中活動坐席約500個。演武樓于2008年底建成,并于2009年承接了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武術散打比賽。而多功能的設計理念使這里不僅能承接武術散打、籃球、排球等體育項目的比賽和訓練,而且可舉行大型會議、展覽、文藝演出、大型群眾活動。
根據菏澤市的發展和項目組對本片區的全面解讀、理解認知,借鑒同等級城市文化中心的規劃建設,結合菏澤城市經濟發展狀況,擬以菏澤大劇院為主體和中心,結合演武樓,將市圖書館、規劃展覽館、文化藝術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科技館、博物館等大型文化設施在大劇院周圍集中建設,形成整個魯西南地區的文化大中心,并力求將文化大中心做特、做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