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供暖事業取得迅猛發展,新建小區普遍用上了集中供暖,老舊小區(家屬院)經過改造也實現了集中供暖。但在城區中,還有一個特殊區域,它由若干座平房組成,經常被人稱為“城中村”、“棚戶區”。每年冬天,居住在此的市民想盡各種辦法取暖,他們也期待早日用上集中供暖。
“城中村”居民燒土暖氣取暖
10月28日,牡丹區東城辦事處倉房社區的解女士致電牡丹晚報問暖熱線說,我市的很多小區和家屬院居民都用上了集中供暖,她們這些住在平房內的居民何時也能用上?
昨日12時20分許,牡丹晚報記者來到了解女士家,發現她家和其鄰居家住的都是小院,而且大多是兩層,中央是個庭院。在東屋樓梯下,堆積著十多袋煤塊。她告訴牡丹晚報記者,她家每年冬天都是燒煤爐取暖,這個國慶節前就已經買了這些煤,總共有兩噸半。
走進解女士堂屋,牡丹晚報記者看到了她家取暖用的爐子,爐子放在一個鐵箱內,一端連接著輸暖管道和暖氣片。她說,為了防止散發的爐灰和煙氣,她家專門制作了這個鐵箱。
解女士為牡丹晚報記者算了一筆賬:她家的用暖面積是160平方米,去年買的煤價格大約是1500元/噸,總共買了2.5噸,這樣一共花了近4000元。雖然花了這么多錢,但室內溫度平時只能達到十二三度,所以在屋內也要穿著薄襖和毛衣。
除花了錢、達不到供暖效果外,燒煤爐取暖也非常麻煩。解女士說,去年她家買的煤塊比較大,要把煤塊敲成小塊才能用。此外,燒煤爐需要不時地往爐子內填煤,否則溫度會急劇下降;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煤塊在燃燒過程中產生一些煤灰,飄到屋內的家具上。
解女士的鄰居李女士家沒有煤爐,冬天都是用電暖氣取暖,但由于功率大,為了省錢,她家每天只開兩三個小時。其余時間,在屋內都是穿著羽絨服,晚上睡覺則蓋兩床厚厚的被子。
成本高、耗能大,“城中村”集中供暖難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沒有集中供暖,我市“城中村”的居民只得使用其它方法取暖,但取暖效果較差,而且成本較高。那么,這些“城中村”能否實現集中供暖?何時能夠實現?
對此,熱力專家、菏澤民生熱力有限公司供熱開發部部長霍春文介紹,“城中村”內沒有供暖管網、換熱站等供暖設施;另外平房一般都沒有保溫層,密封性也差,因此即使通上了集中供暖,效果也不好,而且耗能。
那么,能否在“城中村”中建設安裝供暖設施并對房子進行改造?對此,霍春文坦言,房子可以進行改造,但成本較高,而建造供暖設施,成本則更高。他表示,“城中村”將來開發建設成為現代化小區,將會配套供暖等設施,居民則能用上集中供暖。
但目前由于房地產市場不太景氣,我市“城中村”改造步伐放緩,“城中村”被開發建設成為現代化小區,尚需一個長時間過程,居民享用到集中供暖的時間則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