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擁有三項世界紀錄的丹陽立交橋竣工通車,不僅方便了市民出行,也提升了菏澤的城市形象。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昨日調查發現,盡管丹陽立交橋沒有設立非機動車道,但不少市民仍然把電動車、自行車騎上大橋,與機動車爭道,存在很大安全隱患。
立交橋上,違規通行的真不少
丹陽立交橋作為連接菏澤主城區和開發區的黃金交通紐帶,通車后有效緩解了市長江路、黃河路、中華路等道路交通壓力。
4月9日,牡丹晚報記者在丹陽立交橋上看到,有很多非機動車在橋面上穿梭通行搭了一把“順風車”。
當日10時20分,牡丹晚報記者以主橋梯道口位置觀察,一分鐘內通過該觀察點的機動車輛為40輛、步行2人、非機動車28輛,其中四輪電動車13輛、三輪電動車5輛、兩輪電動車7輛、自行車3輛。
當天19時05分,在同一觀察點,牡丹晚報記者看到,通過的機動車輛有19輛,非機動車輛有14輛,而步行人數增加到了11人。
“明明丹陽立交橋橋面上只設了機動車道,為什么還有那么多非機動車通行呢?”私家車主何先生坦言,丹陽立橋通車后雖然增加了一條出行道路,但駕車行駛在橋面上并不算很舒心,“有很多非機動車搶占機動車道,感覺像在小街道一樣,開車提心吊膽。”
圖方便,成非機動車上橋“借口”
明明丹陽立交橋沒有設置非機動車道,為什么還有那么多非機動車通行呢?
駕駛電轎帶著孫子剛剛從丹陽立交橋下來的王先生告訴牡丹晚報記者,他家在菏澤陽光新都小區居住,出了門上丹陽立交橋進城非常方便。
“不走丹陽立交橋去城區,最近的便道是走何樓涵洞再去丹陽路,需要繞很大一個圈子。”王先生給牡丹晚報記者算了一下“賬”,從家開電轎到人民路與丹陽交叉口,繞行需要十幾分鐘,而直接走丹陽立交橋用不了5分鐘。
在丹陽立交橋上還有不少騎自行車的市民,其中一位李先生告訴牡丹晚報記者,騎自行車上橋時比較吃力,可到了主橋頂端下橋那是 “一路狂奔”。“下橋時不用蹬一下車,利用慣性,車子就能直接走到紅綠燈位置,速度非常快,感覺很刺激。”
非機動車行駛在只設有機動車道的丹陽立交橋上,有沒有考慮過安全問題?很多駕駛非機動車的車主對此問題根本不屑。“我們各行其道,機動車又不能往我們身上撞,只要注意點就不會有事。”很多市民這樣回答。
立交橋成了“觀光橋”?
經過三年多的期盼,丹陽立交橋的竣工確實吸引了不少市民的關注。而橋面上的亮化工程以及小花箱綠化又將丹陽立交橋打扮得更加迷人。
3月29日下午,丹陽立交橋通車前,曾面向社會開放了半天時間,但不少市民認為這短短的半天時間根本沒有滿足大家的需求,反而激起了更多人要登上丹陽立交橋的欲望,把連接東西的交通樞紐當成了游玩和鍛煉的“景觀橋”。
“丹陽橋開通第一天晚上,很多市民像趕廟會一樣一撥一撥步行來到橋面上,而且停留在機動車道上拍照留念。”在丹陽立交橋施工的工作人員告訴牡丹晚報記者,更讓他們感覺不可思議的是還有很多影樓竟然在丹陽立交橋上拍攝婚紗照。
牡丹晚報記者通過連續幾天的觀察,發現市民在丹陽立交橋上步行主要集中在晚上和早晨,這些人多在丹陽立交橋周邊居住。
因為市民在丹陽立交橋上停留,也讓一些種植的鮮花遭了秧。在丹陽立交橋北側,牡丹晚報記者看到有很多小花箱內的鮮花被人連根拔起,有人甚至將拔掉的鮮花放在隔離欄上。
橋上能否設置非機動車道?
丹陽立交橋上既然有很多非機動車在通行,相關部門能不能考慮劃出一條非機動車道,市民出行便捷的同時也解決了安全問題?有不少市民提出這樣的詢問。
牡丹晚報記者從施工單位獲悉,丹陽立交橋受一些因素限制坡度較大,從規劃設計方面來看,不應設置非機動車道。
另外,丹陽立交橋作為連接菏澤城區與開發區的主干道,通行后車流量非常大,加之橋梁坡度大、行車視線差、車流速度快,非機動車上橋十分危險,尤其是雨雪天氣,路況更差,危險也會更大。
交警以及負責丹陽立交橋管養的市政部門均明確表示,丹陽立交橋不適合非機動車通行,不會設置非機動車道。
另外記者獲悉,丹陽立交橋輔道近期將完工,而位于附近的桂陵路、八一路即將打通,丹陽橋以北的八一路鐵路涵洞也將開通,再加上現有的何樓鐵路涵洞,完全可以滿足非機動車的通行。
那么,非機動車和行人上丹陽立交橋就聽之任之嗎?牡丹晚報記者得到的答案是,肯定會管理的。
市交警支隊副支隊長、市區大隊大隊長張俊福表示,當前對丹陽立交橋非機動車主要以疏通勸導為主,但不排除采取處罰手段。
負責丹陽立交橋管養的市政人員表示,會在丹陽立交橋上設置幾處禁止標志牌,希望市民提高自身素質,為菏澤文明出行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