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不管任務多么艱巨,還有多少硬骨頭要啃,這個承諾都要兌現。山東黃河灘區有60萬人飽受洪水威脅,因房致貧、因房返貧現象突出。眼下,山東正大力推進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作。作為黃河入魯第一縣,菏澤東明任務最為艱巨,這里的遷建工作正在加緊推進。
陳靜麗從小在黃河灘區長大,由于父母身體一直不好,不能外出打工,她家里生活就靠幾畝地來維持。為解決像她這樣的貧困戶生活問題,長興集鄉在村里成立了精準扶貧車間,有了這份工作,她每個月能收入一兩千元。
菏澤市東明縣長興集鄉東黑港村村民陳靜麗告訴記者,這樣能增加家里的收入,也能到地里面干點活兒,還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兒。
解決了收入來源,但是陳靜麗依然沒有脫貧。因為住在黃河灘區,常年受到洪水的威脅。陳靜麗家為此修過四次房子。
陳靜麗說:“黃河一發水,像我們村的地形比較凹,發一次水要抬高一次臺階,得墊土。本來收入都不是很高,錢都花在這上面去了。”
陳靜麗的狀況是黃河灘區群眾普遍面臨的難題,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建房、三年還賬成為當地老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為改變這一現狀,東明縣決定在寬灘區就地就近淤筑可以抵御20年一遇洪水的大村臺,把附近的村莊都遷建到村臺上面。然而,修建一個村臺需要幾個億的資金。對黃河灘區所在的縣市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以前灘區搬遷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騰退土地的指標流轉。
菏澤市東明縣長興集鄉主任科員王新橋介紹,把群眾搬遷騰下的土地復耕,把這些指標賣到其他市。其他市買到這些指標以后,就可以在他們的土地上進行城市建設和企業發展。賣掉的錢,我們全部用于群眾建房補助和基礎設施建設。
遷建資金來之不易,當地政府用起來也是精打細算。除去基本的路、電、學、醫等公共服務設施外,他們要確保貧困戶有足夠的資金在新建的村臺上蓋房子。
菏澤市東明縣長興集鄉扶貧辦主任楊俊勇介紹:“我們建房補助每戶是五萬多塊錢,老房子拆遷補償是兩萬多塊錢。加在一起是七萬多塊錢。在我們這個地方足夠保證每戶群眾包括貧困戶在內,都住上三間民房或者是平房,就是能住上安全房。”
長興集鄉第一個村臺從2004年就開始淤沙建設,直到2016年才遷建成功,用了整整12年。全鄉7.1萬灘區居民中,也僅僅完成了1.2萬居民的遷建。今年,新一屆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三年內完成全部灘區群眾脫貧搬遷的任務。為了按期完成任務,今年,在國家每人1萬元遷建補助的基礎上,山東省確定再給予每戶2.51萬元的補貼,市縣財政也每戶跟進兩萬元。有了這些錢,長興集鄉新的村臺建設終于可以加快進度,陳靜麗所在的東黑港村這次也被納入了搬遷的序列。
菏澤市東明縣長興集鄉鄉長王方領介紹,“幫扶以后,能使我們縮短群眾的搬遷時間。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國家、省、市、縣的優惠政策,自我加壓,確保2020年能保證整個攤區的搬遷完成。使灘區群眾得到安居樂業。”
山東臺評論:
確保2020年前全部完成黃河灘區遷建工作,是山東省扶貧攻堅最難啃的骨頭。完成這項工作,需要解決資金土地如何統籌、新建房屋稅費如何減免、國家扶貧政策如何運用、灘區群眾如何致富等一系列難題。這就要求各級各部門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絕不讓一個灘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