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把菏澤打造成‘本地人留戀、外鄉人向往’的宜居宜業區域中心城市,不斷提高中心城區綜合承載能力,切實增強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持續提升吸引力、影響力、帶動力和輻射力。”在9月5日上午舉行的全市城市工作暨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動員大會上,市委書記孫愛軍鏗鏘有力的講話,指出了今后一個時期,菏澤的區域定位和打造區域中心城市的總體思路。隨著《中共菏澤市委、菏澤市人民政府關于打造區域中心城市的實施意見》的印發,一個嶄新的宜居宜業區域中心城市呼之欲出:到2020年,菏澤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將達到156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50萬,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6%,初步建成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區區域中心城市。屆時,我市將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撤地建市20周年。
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區域中心城市的打造將結合菏澤實際,進一步優化城鄉空間布局,明確城市功能定位,科學確定城市性質、職能、規模和結構,拉開城市框架,擴大城市規模,推進主城區與定陶區一體化發展。
主城區將按照雙向軸帶式拓展,向西以菏澤高新區為主體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向東以菏澤開發區為主體發展物流業和外向型產業。城區東部完善服務功能,推動產業升級,打造空港新區;西部著力發展生物醫藥、電子商務、科技研發等產業,打造未來科技城;南部重點發展商務物流、文化旅游和生活居住等產業,打造高鐵新區;北部突出發展文化教育、現代服務、牡丹生態旅游等產業,打造產學研一體的生態宜居大學城。
據了解,在城市總體設計中將明確城市總體空間格局、整體景觀體系和公共空間體系,在做好高鐵新區、東部物流園區、航空港區等城市新區設計的同時,將加強城市出入口、主干道、趙王河沿岸、文化中心等重點區域的城市設計,達到“一棟樓房一幅畫,一條街區一道景”。加強中央公園、環城公園、環堤公園、趙王河和洙水河公園、萬福河濕地公園等城市綠地建設,抓好沿河、沿路和組團間綠化,加快城市片林建設,形成網絡化的城市綠地系統,實現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目標。
在城市風貌方面,將深度挖掘菏澤歷史文化資源,劃定特色風貌街區,確定歷史優秀建筑,重點開展“外圓內方”古城格局和南華街、水洼街、道碑街等傳統街巷、民居院落的風貌保護與復興工作,保護城市傳統空間格局和街巷肌理,形成歷史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觀相融共存的城市風貌,爭創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針對老城區,將開展城市修補,控制老城區改造開發強度和建筑密度,大力拓展城市公共空間,加大“小綠地、小公園、小廣場、小停車場”四小工程規劃建設力度,統籌建設教育、文化、體育、醫療養老、城市中心等城市公共設施,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加大管網建設力度,開展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完善社區配套服務設施,實施空間整治,完善夜間照明、廣告牌匾、城市家具和標識,不斷提高城市品位。
外有機場高鐵高速航道,內有“15分鐘生活圈”
在大力推進城市建設的同時,我市將全面提升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在交通體系方面,力爭2018年完成投資18億元的機場一期工程建設,2020年魯南高鐵菏澤段通車,2020年前確保東新高速、德上高速巨野至單縣段、棗菏高速菏澤段建成通車,形成完整的中心城區環城高速框架體系。同時,確保2020年前新建航道85.8公里,新建港口4個,新萬福河航道復航工程一期2018年底完工,新萬福河航道二期工程、鄆城新河航道工程2020年建成通航。
在城市路網結構方面,將消滅老城區斷頭路,打通青年路、解放街、曹州路等26條城市道路,2020年市區內消除斷頭路,提升市區微循環能力。完善城市路網,新建城區道路34條,提升改造南京路、上海路、南外環東延段、閩江路等城市道路,加強主城區與機場、高鐵站的快速交通聯系。完善公交場站和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優化公交路線,2020年前每年增加新能源公交車100輛,公交線路發展到50條,實現城區所有辦事處通公交,同時加快BRT快速公交建設,實現城區到縣城通快速公交。同時,完善公共自行車網點布局,繼續增加公共自行車數量,滿足居民近距離出行、休憩與公交換乘需求,打造15分鐘生活圈。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020年前市區新建、改建義務教育學校28所,在城市北部和西部分別建設一處普通高中,打造一批省內知名學校。穩步推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快建設市職教園區和牡丹區職教園區,推動菏澤學院籌建菏澤大學和菏澤醫專建設本科院校工作,集中打造菏澤大學城科教集聚區。
在醫養服務方面,將完善服務網絡,實施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每個街道辦事處范圍或每3-10萬居民設置一所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同時,加快推進菏澤醫專康復養老中心等項目建設,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5.5張,城區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70張以上。
在文化設施方面,將加快推進大中型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完善市民文化中心、老年大學等場館建設,加快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等體育設施建設進度,建設一批體育設施齊全的小型文化廣場、籃球場和健身園地,新增60公里健身步道,滿足群眾就近享受文化服務的需求。
在旅游產業方面,將深入挖掘整合“一都四鄉”文化旅游資源,提升“牡丹之都、好漢之鄉”品牌特色,打造牡丹旅游小鎮、彭湖濕地音樂旅游小鎮、汽車小鎮、穆李生態園、牡丹高科技產業園、胡集文化旅游小鎮等一批特色小鎮和項目,加快旅游業與文化、工業、農業等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造區域休閑娛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