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到,農村的孩子一下多了起來,不僅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待在家,城里的孩子也被父母送到了農村爺爺奶奶那里寄養。在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采訪調查中,不少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農村是無奈之舉,“隔代教育”問題不少。
今年9歲的小鵬是菏澤市第一實驗小學的學生,臨放假前,老師曾經布置過這樣一道作業:到鄉下體驗一下農村生活。
其實,即使小鵬的老師沒有布置這樣的作業,小鵬也會被父母送到鄆城老家。小鵬的父母均在菏澤城里從事銷售工作,平日壓力很大,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所以,每到假期,小鵬都會被送到農村老家,由爺爺奶奶照顧。連續幾年被送到農村,小鵬也熟悉了農村生活,不僅在村里結交了很多小伙伴,而且學會了不少農村孩子才玩的“小游戲”。而小鵬的爺爺奶奶也成了全職照顧他的 “保姆”,一天三頓飯少不了,還得時刻小心著小鵬的安全。
與小鵬的經歷不一樣,家住菏澤碧桂嘉園小區的欣欣卻受不了農村的生活。衛生條件差,而且蚊子多,今年8歲的欣欣在曹縣老家住了一周就受不了了,嚷嚷著讓父母把自己接回城里。欣欣的媽媽聽到欣欣的抱怨,非常心疼,但是兩口子工作又非常忙,所以商量了一個辦法,把欣欣和奶奶一同接到城里。這樣,既可以讓老人照顧孩子,也可以讓孩子在城里生活,兩不耽誤。
事實上,在中國,許多家庭存在著“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當”的問題,其中“教而不當”最容易出現在隔代養育的家庭。
年輕的父母因為工作繁忙而將孩子“全托”給老人,最容易在不知不覺間失去教養孩子的資格。我市家庭教育指導師程英認為,父母們必須牢記“三個六”,即6歲前、12歲前和18歲前的三個階段,是孩子形成親密關系和對家庭、社會認知的重要時間段。在6歲前,如果父母親自帶孩子,即使6歲之后再由老人接手,以后對孩子的管教也會相對輕松;如果6歲之前,孩子大多數時間與老人相處,當孩子青春期回到父母身邊,會在第三個六年,即12歲至18歲之間,產生巨大的親子矛盾,許多家庭悲劇也由此催生。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采訪調查中發現,許多老人文化程度不高,無論從學習上還是心理上,都無法給孩子提供很大幫助。他們思維和行動比較遲緩,對孩子的關心往往很容易變成溺愛。因為寵愛孩子,有些孩子會在老人面前使壞、說謊,老人也容易被蒙騙過去。程英認為,隔代教育的孩子有一個共同特點:比較任性,以自我為中心,而這與老人過于寵愛孩子不無關系。
在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采訪調查的時候,不少年輕家長認為,老人一般有自己長久以來形成的生活習慣,把孩子交給老人,肯定會受到老人一些觀念的影響。
菏澤學院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馬之丹認為,照顧孩子本來是父母不容推卸的責任,老人起到的作用只是從中協助。如果暑期實在需要老人幫忙照顧孩子,孩子的父母要以適當方式向老人表達感激之情,制定暑期計劃時也要請老人參與討論,充分考慮老人的意愿和能力。對于老人因種種原因無法完成的,父母可以選擇在休息日和孩子一起完成,這樣共同為孩子創造好的成長環境。
今年32歲的張女士去年把孩子送到農村老家,今年卻沒再這么做。在她看來,老人對孩子的很多教育都有失偏頗,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她說:“在城里,我是不允許孩子吃零食的,但是他奶奶卻對此不聞不問,孩子吃多少零食都不管,而且由著孩子看電視,這對孩子的視力也不好。”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調查發現,不少父母都認為,把孩子交給老人去帶,確實是出于無奈。很多人因為工作忙碌,沒有辦法全心照顧孩子,只能把孩子交到老人那里。
確實,農村和城市的環境以及衛生條件存在一些差異,老人的很多教育理念與年輕人更是不同,這讓不少年輕家長擔憂孩子回到農村后的生活。“將孩子送到農村,即使爺爺奶奶看得再用心,我心里也不踏實。”一位“80”后家長說。
兩個月的暑假,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到底該怎么度過?父母又是如何安排孩子過暑假的?是把孩子寄存到老家,還是給孩子報各類輔導班,亦或是讓孩子出游?本報從今天起推出的系列報道“暑假,孩子去哪兒?”專題,歡迎有想法的家長加入到探討中來。探討熱線:5969581、1537611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