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申文標)保護性耕作是指農作物收獲后不經耕、整地,播種時直接使用免耕播種機作業的技術,既提高土壤肥力又提高抗旱能力。越來越多的鄄城縣農民“愛上”這樣的種田法。
節支。實行保護性耕作,減少了耕地、運輸玉米秸稈等作業工序,起到節水、節肥、節種、節油、節約工時的作用,每畝可比傳統耕作方式節約成本50余元。
增收。2015年,通過引馬鎮卞寺村500畝保護性耕作示范基地進行測產對比,結果顯示,實行保護性耕作的小麥畝產達到590公斤,較常規播種增產43公斤,每畝可實現增收60多元。
環保。通過實行保護性耕作,玉米秸稈全部還田,直接轉變為肥料,可以改變以往玉米秸稈、農家糞肥在村中亂堆亂放的局面,既美化環境,又凈化空氣。同時,可以起到減少土壤風蝕、水蝕、保護耕地、培肥地力的作用。
截至目前,全縣落實保護性耕作試點17個,累積推廣面積將突破32萬畝,保護性耕作技術在鄄城縣得到全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