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城縣紫緣內衣代工廠的廠房很小,內部設施看起來非常寒酸。但是,就這么一個小企業卻讓200個家庭的孩子與母親相伴,老人有女兒、兒媳相守。
據了解,紫緣內衣出口代工廠專門為出口公司做來料加工,技術含量不高。眼下,廠里的工人200多人,幾乎清一色的“娘子軍”。這些鄰近村里的中青年婦女雖然每天都要按時上下班,但是由于離家近,可以輕松地照顧好家里的孩子和老人,還能領到每月兩三千元的工資,做到掙錢顧家兩不誤。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鄆城縣抓住返鄉創業、小微企業二次創業等機遇,大力扶持一些小加工、小企業落戶到田間地頭,讓貧困戶在不誤農活、不耽誤照顧家庭的前提下,順利實現了脫貧致富。
三十多歲的房春香2016年辭去外地的優厚工作,返鄉在侯咽集鎮堿店村創辦了一家汽車座墊加工小企業。由于企業沒啥技術含量,工人工資不高,建廠之初,她最擔心的就是招工難,沒想到這個小加工廠卻讓村里的貧困戶非常稱心如意。因為座墊廠用工非常靈活,既可以集中又可以分散。一些年齡大的貧困戶就把加工座墊的零活帶回家中,不僅不耽誤地里的農活,還可以利用空閑時間掙錢。
目前,堿店村還引進了瓶蓋廠等三個小加工企業,既讓貧困戶足不出村實現了充分就業,還給企業找到了相對廉價的工人。侯咽集鎮全力扶持這些小企業、小工廠、小作坊做大做強,努力給企業營造新的發展空間,讓紅火的企業成為脫貧攻堅的主力軍和新生力量,實現雙贏。
黃泥岡鎮紡織企業很多,大部分卻不在鎮駐地,無法形成城鎮化合力。鎮里轉變觀念,制定了在棉紡織集群基礎上加快小微企業發展,促進全民創業的發展思路。通過設立小微企業專項資金,重點扶持大中專畢業生、城鎮困難居民、返鄉農民工、農轉非人員等“九類人群”創業。與大企業相比,以家庭作坊、個體工商戶為代表的小微企業,經營方式靈活、組織成本低、轉移進退便捷,使整個市場更加活躍、競爭更加充分。鎮里通過推進城鎮化,不斷完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新型農村社區改造,發展中小產業園,為小微企業膨脹提供了舒適的環境。目前,小微企業已經成為新的經濟發展增長點。
在南趙樓鎮鹽場村,新建的毛絨玩具加工廠讓周邊四個村的貧困戶找到了脫貧的門路。蜂擁而來的就業貧困戶,讓習慣于以訂單定產量的企業主張紅霞既體驗了人滿為患的壓力,又感到了擔負社會責任的自豪。為讓更多的貧困戶就業,這家企業主動接觸涉足電商,努力拓展銷售空間,盡最大可能吸納更多的貧困戶。“現在,企業主要是給青島的客戶做訂單;如果網上銷售拓展順利,能帶動更多人就業。”張紅霞說
據了解,2016年以來,鄆城縣建在貧困戶家門口的小微企業達260余處,其中192處為非技術用工企業,37處為簡單的縫紉等易學技術企業,共讓6000多名在冊的貧困戶實現了500米內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