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菏澤3月25日訊(記者 張鵬 見習記者 王有方)2017年菏澤市政府工作報告里,菏澤市政府市長解維俊首次提出“為村”這一概念。2017年,菏澤將建成100個“為村”,并將“為村”建設納入十件民生實事之中。大眾網記者采訪了解到,在“為村”建設方面,鄆城縣走在了全市前列,截至今天下午5時,鄆城縣已有81個“為村”完成申請,鄆城縣六合苑、隨西村2個村莊已上線運行,在全國160和“為村”公眾號排名中,分列全國第9位、第11位。
“互聯網+鄉村”,村民有了移動互聯新生活
“你還別說,這個‘為村’還真有用,我們把產品掛上去,最近幾天就有30多個訂單了。”說起“為村”,鄆城縣南趙樓鎮副鎮長李圓興奮不已,她告訴大眾網記者,在南趙樓鎮六合苑社區的“為村”平臺開通后,迅速完善各個欄目,并在“村有好貨”欄目上傳了村里的特色產品吊籃,很快就有訂單產生。李圓說,見到實效后,她馬上組織村民去外地學習吊籃編制技術,回來再傳授給其他村民,讓更多的閑散婦女再就業。
李圓口中的“為村”是騰訊公司推出的一項“互聯網+鄉村”項目,是一個用移動互聯網發現鄉村價值的開放平臺。大眾網記者了解到,改革開放以來,獲取財富的的機會快速向城市匯聚,為獲得更高收入,鄉村中的青壯年開始大規模走上進程務工的道路,這引發了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同時,也加劇了僅剩下留守者的空心化村莊,沒有年輕人為鄉村獲得有效發展機會的信息,信息失連。
“連接情感,連接信息,連接財富。”鄆城縣商務局副局長孫學中用三個“連接”來形容“為村”的重要作用。他告訴大眾網記者,面對層層“失連”的鄉村,通過打造“為村”這一平臺,能夠很好的打通村民參與移動互聯網生活的最后一公里路。
2個村率先破題,排名分列全國第9、第1名
大眾網記者采訪了解到,在“為村”建設方面,鄆城縣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截至今天下午5時,鄆城縣已有81個“為村”完成申請,46個村成功申請了微信公眾號,鄆城縣六合苑、隨西村2個村莊已上線運行,在全國160個“為村”公眾號排名中,分列全國第9位、第11位。
采訪中,大眾網記者了解到,“為村”作為一個新興事物,對于鄆城縣商務局系統對它的功能及作用還不是很了解。為了將“為村”摸透,在今年元旦之后,鄆城縣組織了涉及商務、扶貧、農業等部門共計20余人的隊伍,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巖洞鎮銅關村考察學習。“銅關村是騰訊‘為村’的試點,各方面打造的已經十分成熟。”回來后,鄆城縣又多次召開會議安排部署,摸清了“為村”的申請、建設等一系列流程后,迅速在全縣鋪開。
孫學中說,“為村”的核心內容是讓每一個村莊都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微信服務號,通過引導村委學習管理,引導村民學習使用,進而活躍在為鄉村定制的村級微信公眾號上,從而滿足鄉村治理、村民生產生活交流、社群互助、電子商務等需求,打造各個村專屬的移動互聯網名片,促進村莊文化繁榮及與城市需求密切相連,推動村莊綜合發展。
村有好貨不愁賣,探索“互聯網+鄉村”扶貧新模式
李海全是鄆城縣隨官屯鎮隨西村的村主任,在“為村”公眾號申請下來之后,他又多了一個身份——公眾號的管理員,負責認證村民的審核、發帖的管理、板塊的建設等內容。李海全介紹,目前隨西村已經有286個村民市民認證加入“為村”,關注人數達到了725人,已經開通了“黨建之家”、“村有好貨”、“趕集”、“政務公開”、“班車/順風車”、“法律援助”、“投票評選”、“村有美景”、“村有喜事”等多個欄目。
通過微信搜索“水滸故里鄆城隨西村”,添加關注后進入村莊,大眾網記者看到,在最活躍的的“趕集”欄目中,每天都有村民分享自己的生活動態,大家通過評論進行互動,拉近感情。開商店的村民可以發布商品信息,推廣自家產品,使村民不出家門就能逛商店、買賣東西。
“之前說的是,‘為村’可以實現三個連接,從情感的連接,到信息的連接,最終實現財富的連接,這都需要一步一步摸索。”孫學中告訴大眾網記者,目前,上線運行的兩個村都開通了“村有好貨”,芝麻香油、鵝蛋、吊籃、桃木……所展示的產品也都是村里的特色產品,這也為鄉村物產找到了另外一條創造財富的方式。
大眾網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電商扶貧以其精準的模式越來越成為扶貧的重要渠道,“為村”的建設作為一種電商脫貧模式,也開始逐漸顯現成果。孫學中說,今年,鄆城縣計劃打造100個“為村”,積極探索“互聯網+鄉村”等多種模式,拓寬村民了解互聯網信息的渠道,助推農村微商發展,幫助更多村民實現電商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