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9日,鄆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楊秀玲剪紙藝術在北京中國農業大學藝術館舉行,來自首都數百名文化藝術界人士、愛好者飽覽了具有魯西南原汁原味、內涵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藝術。
近年來,鄆城縣積極保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山東琴書》、《古箏制作技藝》等12項入選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13項列入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之多位于全市前列。特別是鄆城剪紙項目底蘊深厚、群眾基礎強,參與群眾多而得到快速發展。該縣堅持傳承與發展同步,通過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傳統文化專家、學者合作,成立了鄆城剪紙藝術傳承研究院,及時開發了一系列剪紙文化藝術衍生品,如:陶瓷熱轉印、絲網印、型板彩印、布藝家紡、立體剪紙、剪紙屏風、冰箱貼、汽車貼、紀念章等,并利用互聯網把剪紙作品銷售到全國各地及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廣受消費者喜愛。楊莊集鎮、鄆州街道等鄉鎮還利用這一民眾基礎好,易于貧困戶家庭加工創收等便利,有效帶動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以楊秀玲為代表的一批剪紙藝術家深入基層,挖掘老傳統,發展新創意,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并常態化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培養了一大批師生加入剪紙藝術行列,并創作了《水滸英雄》、《孔子圣跡圖》、《黃河情》等優秀作品系列,屢獲國內、國際獎項,把鄆城剪紙又推向了一個更高的藝術層次。展覽期間,楊秀玲、張璐兩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將現場制作并與同學們互動,讓同學們近距離接觸傳統文化。
剪紙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是第一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藝術,蘊涵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與人文內涵。此次展覽交流活動,受到校方高度重視并給予大力配合,學生參與踴躍,廣大師生能夠從展覽中感受傳統文化,吸取傳統文化滋養,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據悉,為開展好非物質文化進校園活動,鄆城文化部門積極聯姻北京十幾所名牌大學擬開展學術交流活動,聽取大學生創意,讓專家學者支招,為鄆城剪紙藝術花開全國,走向世界強筋壯骨。(葛紅
巖 劉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