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安娜 通訊員 程令強
【導語】
自達能旗下產品可瑞康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后,“進口奶粉”就成為行業內最熱的關鍵詞。如今,再曝出雅培“1.7萬罐”假奶粉事件。經了解,上海公安部門已經對查獲的假冒乳粉進行了產品檢驗,產品符合國家標準,不存在安全風險。但是,這并沒有獲得公眾信任,一時間,“你家寶寶喝了‘符合國家標準’的假冒雅培沒?”在朋友圈泛濫。(4月6日中國經濟網)
雅培“1.7萬罐”假奶粉被爆出之后,可謂是“一石驚起千層浪”,老百姓在議論紛紛的同時無不驚出一身冷汗。于是紛紛追問:這些奶粉“安全指數”達標嗎?是否會給嬰兒造成傷害?對此,食藥監局站出來說話了:“產品符合國家標準,不存在安全風險”。按說,國家相關部門公開聲明是權威的,完全值得人們信任,但事實卻是相反,公眾質疑聲四起:“你家寶寶喝了‘符合國家標準’的假冒雅培沒?‘假冒奶粉’對人體無害,是真的嗎。”
政府是國家公眾權利的象征,權威性是無可置疑的,為何卻遭到屢屢質疑?追其原因,這與以往的“舊事”脫不了關系,民眾被“假冒產品”嚇怕了,比如“毒疫苗”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等,他們對假冒產品有一種“恐懼感”,心理上形成了一種潛在的意識“假冒產品危害人體健康”;其二是政府部門與群眾對所為的“安全”、“無害”等的認知不一,標準不同,很多時候公眾的“安全標準”是有無健康損害,而政府的安全是“會不會死人”。這一系列的問題,導致了公眾對政府相關部門的不信任。
政府“還信”于民,從打擊“假冒產品”開始。近年來,很多假冒產品流散與市場,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困擾的同時也給他們心里留下了不了磨滅的“傷痛”,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加強監督,嚴厲打擊違法產品,把一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假冒偽劣清除出市場,把一些危害人們的企業徹底關閉,保障人們基本權利,維護人民的健康安全,使人們少受到或者不受到假冒產品的傷害,從而使得公眾不再“談假色變”,用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給公眾“療傷”,增強公眾對政府的信任感。
其次,政府部門也應“深層次”的為民著想,多站在群眾的角度看待為題,為人民的切身利益考慮。政府部門加強市場監督的同時也要關心關愛群眾,多聽聽群眾的心聲,站在群眾的角度看度問題,一切為民著想,當政府與群眾完全站在了“一條線上”,不信任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假冒奶粉”事件政府相關部門需“引以為戒”,切莫失信于民,如此方可做到“政民一家親”,得到人民的擁戴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