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埠鎮位于臨沂城區北部,是漢晉以孝著稱的“孝圣”王祥故里,素有“中國孝文化之鄉”美稱。近年來,該鎮充分挖掘傳統文化資源,發揮孝悌文化優勢,文化品牌日益彰顯,促進了經濟文化健康協調發展。

孝園位于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孝河南岸,是當地政府為紀念中國晉代“二十四孝”之人物“孝圣”王祥而建。王祥的石刻雕像在孝園中心位置,王祥雙手擎鯉,雙膝呈跪拜之狀,以示“孝”意。二十四孝浮雕墻位于孝園內南側,為大理石雕刻鑲貼,二十四幅雕畫和二十四首配畫古詩,自東向西共二十四孝故事,每一幅浮雕都記載著一個動人的故事,體現了中國古人以孝為本、以德育人的優秀傳統美德。
“臥冰求鯉”的故事婦孺皆知,孝河南岸就是傳說中晉元公王祥為伺奉繼母而臥冰求鯉的地方,河畔建有“王祥臥冰處”碑亭。孝河的北岸建有孝友祠,內祀王祥、王覽、王導、王羲之像,今僅存遺址。孝河夏季蘆蒲夾岸,菱荷滿池。冬季上下冰封如玉,稱為“孝河凝冰”,列瑯琊八景之一。

每年農歷四月十五日期間,適逢鴻福寺廟會,吸引周邊方圓數百里民眾數十萬人前來觀光游玩。據了解,該廟會具有數百年歷史,規模逐年擴大。服裝,生活用品,各種風味小吃,娛樂設施,傳統民間工藝品以及家電、汽車展銷等目不暇接,已經成為當地頗有影響的一道原汁原味的民俗盛宴。
鴻福寺遺址位于濱河大道東側,緊傍沂河,存有1600余年的古銀杏樹一棵。該樹高30余米,樹圍10余米,枝粗葉茂,雄姿勃發,是目前臨沂境內最大的銀杏樹。前來廟會游玩的人們大多會買一條紅絲帶,系于古銀杏樹枝杈,祈福求安、尋求精神寄托。

近年來,白沙埠鎮積極整合現有教育資源,精心搭建素質教育平臺,投資200余萬元,將原教學樓改造為鄉村少年宮,設有音樂活動室、科學活動室、剪紙活動室、書法活動室、戲曲活動室、棋藝室、古箏室等10余口功能室,扎實開展傳統孝道、博愛教育,使少年宮成為孩子思想道德教育的陣地,文體活動開展的園地,生活能力培養的基地,生活技能塑造的天地。

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白沙埠鎮作為中華“孝悌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下一步計劃充分挖掘傳統文化資源,發揮孝悌文化優勢,全力打造“天下第一孝”為主題的傳統文化教育核心功能區,打造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傳統教育新亮點,不斷開創全鎮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