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一場雨,雖然未啟動防汛應急響應,但是省城局部路段仍然出現大面積積水問題,歷山路鐵路橋也一度交通管制。從2008年開始,每年汛期之前濟南市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積水點改造。但是無論怎么改造,每逢急雨來襲,很多路段仍然積水難消。昨天大雨過后,記者對部分積水點進行了探訪,發現岱宗街、新黃路等“老積水點”積水情況仍很嚴重,雨停后一小時,部分路段的積水仍達到20厘米。 本版撰稿記者孫曉偉 陳晶
岱宗街
地勢較低、管道老化 岱宗街仍是逢雨必淹
昨天上午10點30分左右,記者來到了岱宗街,此時降雨已停,路面上全都是黑色的淤泥,一片濕滑,記者剛走了兩步,雙腳便陷了進去。而在道路的南頭,記者看到了大片積水,附近一處下水道正源源不斷地向外冒著污水,散發出陣陣惡臭味。“每次下雨都這樣,估計得等幾天水才能下去。還好是雨量不大,要是大雨的話,積水可以沒過膝蓋。”在附近租房的劉先生告訴記者。
通過劉先生記者了解到,為解決岱宗街積水問題,街道部門曾多次與居民協商,大約一月前,市政工程人員也對道路地下排水管道進行了改造,但效果卻不明顯。
探訪
新黃路
停雨后一小時路面積水仍有約20厘米
和岱宗街一樣,蓋家莊附近也是濟南市“著名”的積水點,最近幾年,市政部門曾經先后多次對附近排水設施進行改造提升,仍難以徹底解決積水問題。昨天上午十點,記者來到了蓋家莊附近的新黃路,雖然雨已經停了1個多小時,但路面上還是積了約20厘 米深的積水。
路邊一家美發店經營者李女士告訴記者,這條路的積水問題已經存在五六年了,每逢下大雨,他們都要集體“抗洪”,雖然昨天的降雨量不是很大,但早晨8點她來開門的時候,積水還是淹到了店門口。
相關鏈接
從2008年開始濟南每年改造積水點
記者查詢相關資料發現,其實從2008年開始,為了解決積水問題,每年濟南市都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易積水的低洼片區進行工程治理,先后已經改造100處積水點。
2008年2月,濟南市三大低洼片區之一的二環北路改造工程開始,工程持續近4個月。
2009年和2010年,濟南市有關部門先后對白馬山南路等低洼片區進行了一期道路積水改造和二期工程龍窩溝、袁柳河河道整治,增強了白馬山南路道路排水能力,使得雨水可以通過龍窩溝、袁柳河排入興濟河。兩年共改造積水點62處。
2011年,濟南市啟動了對白馬山片區、王舍人片區、蓋家溝及小清河北部低洼片區等低洼片區改造工程,再加上其他工程,當年共改造積水點28處。
2012年,市政部門對全市41處低洼片區進行了改造,其中天橋區13處,市中區8處,歷下區8處,歷城區6處,槐蔭區6處。
2013年,對市區9座泵站進行改造,包括出水改造和進出水管線清淤等,同時對岱宗街、防化團路、西園街、工業北路韓倉河以西等17處道路積水路段進行排水改造,計劃工期三個月,爭取解決市區積水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