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山東省委副主委陳德展(右)此次帶去了章丘農民王和新的三件“農民提案”齊魯晚報記者 孟敏 攝 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山東省委副主委陳德展(右)此次帶去了章丘農民王和新的三件“農民提案”齊魯晚報記者 孟敏 攝
王和新做建議調查時發現,在不足50畝的農田里竟立著上百塊石碑。 王和新供圖 王和新做建議調查時發現,在不足50畝的農田里竟立著上百塊石碑。 王和新供圖

  齊魯晚報北京3月3日訊(記者 周國芳 孟敏)3日,和天空一樣晴朗的,是濟南農民王和新的心情。此次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陳德展將他的三件“農民提案”帶到了北京。王和新今年44歲,是濟南章丘市黃河鎮王圈村的村民。他每天除了忙著打理自家的八畝地,還有個特殊的愛好—— —把村里父老鄉親的建議記下來,整理成“百姓提案”。

  田間地頭發現“牢騷”問題

  “平常下地干活的時候,跟村里的老少爺們兒聚在一起聊天。他們有時候會發發牢騷,但在我看來這些牢騷話就很有代表性。其中可以形成建議的我都記下來,回家之后用電腦建成文檔。”王和新笑稱,感覺自己像有了“職業病”一樣。

  早在2012年,王和新就提交了“多舉措解決菜賤傷農的建議”,并且被全國政協委員陳德展帶到了全國兩會。

  “這是全國政協委員陳德展第四次為我代言了。”在王和新看來,委員把最底層的聲音帶到全國兩會,讓決策層了解最基層的老百姓想什么,這是真正的為百姓代言。

  今年,王和新一口氣帶來了三件“農民提案”:“多舉措減少青少年的溺水悲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關注留守兒童”。

  “陳教授,希望您能和委員們溝通交流,充實完善有關糧食安全的建議。”“一定完成任務。”赴京開會前,陳德展與王和新互發短信。起于兩會的緣分,王和新與陳德展成了老朋友。

  出門必帶照相機,感興趣就拍下來

  作為一名地道的農民,王和新是怎么寫“兩會提案”的?出門隨身必帶照相機,是王和新的一個好辦法。“看到感興趣的、典型的,就隨手拍下來。這次關于加強國家糧食安全的建議,由頭就是一張照片。”王和新說。

  “有一次路過一片農田,看見不足50畝的農田里竟立著上百塊石碑。”王和新立即拿出相機拍了下來,并把它寫入“加強國家糧食安全”的建議中,“在土地整理項目中尚且有如此多的石碑,這一現象的蔓延勢必造成大量耕地的減少,同時也影響大型農機具的田間作業。”

  王和新還敏感地發現,因為儲存的糧食容易招蟲,往年家家戶戶都會把家里存糧拿出來晾曬,然而近兩年晾曬糧食的現象消失了。同時消失的還有存糧,以前村民家中的存糧能存到下一季收獲時,現在幾乎家家沒有存糧了。

  還有一點,讓王和新很擔憂,那就是農村青壯年大量外流,造成在家種地的農民年齡偏大,加之種植技術落后,以致種糧不掙錢。現在土地流轉老百姓得到的是一個死錢,根本激不起種糧熱情。為了追逐經濟效益,個別人在基本農田里種植樹木,結果樹木多了耕地少了。存糧沒有了,在發生自然災害時,國家的糧食安全也就得不到保障。

  管緊企業排污,避免土地污染

  “舌尖上的安全首先是糧食安全。”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山東省委副主委陳德展認為,今后要更加注重提高糧食產能,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隨著鄉鎮工業的迅猛發展,固體廢物的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廢水不斷向土壤中滲透,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和漂浮的塵土也不斷隨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導致土壤污染,使糧食的產量和品質都下降,直接關系到糧食的安全問題。

  陳德展建議,對糧食種植面積進行核查,在土地普查的基礎上,對農村耕地實行登記制度,對隨意占用耕地、瞞報糧食種植面積等現象實行責任追究。土地流轉進行集約化生產是件好事,但是要避免富豪圈地。在強烈的利益驅動下,土地流轉后大多種植水果和蔬菜,“非糧化”現象十分嚴重。基本農田的使用性質不容改變。

  同時,陳德展建議,送科技下鄉,送技術到田間地頭,引進新的高產栽培技術和科技含量比較高的新型肥料;治理并杜絕工礦企業對耕地的污染,對已經污染的耕地要進行治理,對新上馬的項目要嚴格審批,杜絕先污染后治理的悲劇,偷排污水造成污染的企業發現一個處理一個,保證農民的耕地和水源不被污染,這樣才能吃上放心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