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泉水位明顯下降。大泉水位明顯下降。
大泉水位明顯下降。緞華泉噴涌還算平穩。
泥淤泉已經斷流。泥淤泉已經斷流。

  齊魯晚報濟南3月24日訊(文/記者 李飛 片/記者周青先)3月24日,記者來到濟南南部山區探訪涌泉泉群。涌泉泉群由涌泉、苦苣泉、避暑泉、突泉、泥淤泉、大泉、圣水泉和緞華泉8大名泉組成。兩個月前,記者曾經一一探訪過,與上次相比,受天氣持續干旱影響,這些名泉有的水位顯著下降,其中突泉水位倆月下降了近一米,大泉泉池水位更是成為近二十年來的新低,圣水泉水量也是明顯下降。

  有些泉水已干涸停噴。其中涌泉已經斷流,干涸的泉渠布滿了落葉,避暑泉表面已經干涸,泥淤泉兩個出水口也已無泉水流淌。

  涌泉 涌泉難涌水,泉渠水斷流

  涌泉原位于涌泉竹林景區。古人曾贊美涌泉:“百尺飛流,千章古木,山光水色,鳥語花香。”1月21日,記者探訪涌泉時,涌泉竹林景區工作人員尹憲躍告訴記者,他從小在涌泉旁邊長大。小時候,泉水從白虎山腰處巖隙中涌出,通過暗渠由一石雕虎口吐入池中,全年不斷流。

  “剛在泉池四周安裝了護欄,現在已斷流,池中僅有少量的存水。”尹憲躍說,2014年虎頭往外流水的時間不足一個月,9月份開始有水淌出,過了國慶節就斷了流。3月24日,記者再次探訪涌泉,虎頭依然干涸。目測泉池中的存水也下降了三四厘米,里面落滿了枝葉。

   苦苣泉 泉藏井中,水量減小

  苦苣泉位列72名泉第50位,明朝曾有詩人為其作詩:“泉名苦苣一河清,萬事咸由清苦成。寤寐不忘冰蘗操,菜根咬得見高情。”泉名雖冠以“苦”字,但水質甘美醇香。

  沿著袁洪峪度假村的山路一直往上,在山腰處的路旁就能看到刻有苦苣泉名字的石碑,碑前有一口井,苦苣泉就被封在井底,井口也被鋼化玻璃掩蓋。透過玻璃,依稀可以看到井底的泉水。

  “為了泉水的干凈、衛生,苦苣泉已經被封在井中多年了。”度假村員工劉先生告訴記者,苦苣泉泉水多年來一直流淌,即使大旱時也未停過。“但現在的水量與以前相比,已小了許多”。

  避暑泉 以前汩汩冒水,如今表面干涸

  避暑泉為72名泉第51位,位于柳埠鎮亓城袁洪峪度假村。泉水位于袁洪峪南嶺山坳間。因叢林茂密、氣溫清涼,宜于盛夏避暑而得名。避暑泉為封閉式石砌方池,度假村工作人員介紹,盛水期日涌水量可達上千立方米,水由池壁流出,順山溝蜿蜒而下,注入亓城峪的茶臼河中。

  “避暑泉已經干了一年多了,表面上已看不到水流。”村民王大娘告訴記者,以前雨水多的時候,避暑泉泉眼會汩汩往外冒水,村民吃水都靠這眼泉,用埋入泉中的水管將泉水引流到村子里。“避暑泉表面上已經沒水了,但實際上地下還有少量的存水,通過管道被村民引到了家中。”

   泥淤泉 兩個出水口已無泉水流淌

  泥淤泉為72名泉第53位位于柳埠鎮泥東村。泥淤泉水清澈晶透,被山洪沖積的泥沙多次淤塞,又經人們反復掏挖成泉而得名,在七十二泉中別具一格。

  1月21日,記者在泥東村看到,泥淤泉池位于村中街旁,緊鄰泉眼處有一口淺淺的水井,接納泥淤泉的泉水。“里面的水也就60厘米深,比原來下降了八九十厘米。”村民張文祥告訴記者。

  “小時候,泉眼的泉水能躥出半米,嘩嘩地往北出口和西出口流淌,都漫到了地面上。”他說。3月24日,記者發現泥淤泉北出口與西出口一樣,都不再有泉水流淌。

  突泉 水位倆月降了近一米

  涌泉泉群的突泉,為72 名泉第52 位。突泉位于歷城區柳埠鎮突泉村,又名都泉,村以泉而名。突泉在村子的中部,泉池1米見方,以石砌成,儼然就是一口井。

  1月21日,記者第一次來到突泉村時,看到井中的泉水很是平靜,用井口旁的繩子測量了一下,水面距離地面約3米多。3月24日,記者再次探訪,第一感覺就是水面明顯下降,隨后用繩子測量,水面距井口約4米,與兩個月前相比,下降了近1米。

  “現在的水位已經降了快3米了。”村民王大爺告訴記者,雨水多時,突泉的水非常旺盛,水勢大,泉水經過井中池壁暗渠流到街旁的渠池中,繞村流淌。“從去年11月份,村子里的渠池就已經干了,沒有了以往泉水流淌的景象。”

   大泉 泉池水位20年來最低

  大泉隸屬涌泉泉群,為72名泉第54位,位于歷城區仲宮鎮大泉莊。泉水自九曲河西側巖孔涌出,匯入三千多平方米的大型池塘,即使連續大旱之年也從未干涸,因其狀故得名“大泉”。1月21日下午,記者在大泉莊找到了這處大型池塘。在池塘邊居住的村民潘洪貴指著池塘里顏色較深處介紹,那里就是大泉的泉眼。

  “你看池壁上的水痕,那是雨水多時的水位,如今下降了得有3米。”潘洪貴說,周邊七八個村子都依靠大泉吃水、灌溉,池塘下埋著很多管子,直接通到村民家中。“在我記憶中,這是20年來,大泉水位最低的一年了”。

  兩個月后,記者再次探訪,大泉池塘的水位又下降了不少,大泉泉眼旁的凸起處已裸露出水面,其他地方河底清晰可見,“與年前相比,至少得降了50厘米。”一名村民說。

  圣水泉 水量比雨季下降三分之二

  圣水泉隸屬涌泉泉群,為72名泉第55位。圣水泉位于濟南歷城區紅葉谷景區興教寺內,它源自山上的自然崖壁,泉水自縫隙流出,匯流成池,長年涌流,水溫長年保持在18℃左右。因在古老的佛家寺院興教寺里,得名“圣水泉”。

  1月21日,記者看到,圣水泉的泉眼不算很大,約普通水杯口大小,共連接了3個蓄水池。“現在泉眼流量明顯變小了,水池的水量比雨季時的水量少了三分之二,主要是因為天旱。”紅葉谷景區工作人員王先生說,去年一年降水量都很少,幾乎沒有大雨。

  3月24日,記者再次看到圣水泉,與上次變化不大,流量有所下降,但未停涌。

  緞華泉 池面雖平靜,水流已減小

  緞華泉隸屬涌泉泉群,為72名泉第56位。緞華泉位于歷城區柳埠鎮九頂塔風景區內,水盛時,溢出的泉水沿山溝漫流,因水平如緞,水紋如花,故得名。

  1月21日和3月24日,記者兩次探訪南部山區泉群,發現緞華泉在涌泉泉群中,狀態保持相對較好,泉水依然在汩汩流淌。緞華泉泉池為井形、片石砌岸,周圍繞石雕護欄,水質清澈。與其他泉水相比,緞華泉現狀還算不錯,潺潺溪流從泉池中淌出。

  “泉水長年不斷,即使天旱時也是如此,只是現在水流明顯小了。”九頂塔風景區門口的檢票員李女士告訴記者,雨水太少,如果繼續這么旱下去,緞華泉的水流也會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