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廣播電視臺4月12日訊(山東臺記者 劉任超 張聰) 一提起審計,我們很容易想到堆積如山的材料,一摞一摞的賬本。但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化信息技術的運用,“智慧審計”在山東正蓬勃興起,幫助審計機關精準發力,在浩如煙海的材料中捕捉線索,提高審計監督的效能。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報道,在山東省審計廳財政審計處,工作人員正在對一個縣里報送的材料進行審計,雖然材料做得很嚴密,但審計人員通過數據對比,很快了就發現了一個縣領導涉嫌利用職務之便把財政資金撥到自己辦的企業當中,可能存在利益輸送的問題。
山東省審計廳財政審計處處長于力表示:“將財政供養人員的信息和工商管理信息進行比對,發現了財政供養人員在工商登記當中,他有參股入股的情況。然后再把他的財政撥款情況進行關聯,就是說財政撥款撥到了他所辦的企業當中。”
通過數據比對發現問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去年,審計人員在對財政資金跟蹤審計時發現,濱州一家企業的凈資產和利潤都是負數,連續幾年沒有繳稅,卻一年之內連續獲得了兩項財政專項資金。根據這個案件,省里隨即出臺了一系列辦法,堵住了管理漏洞。
山東省審計廳財政審計處處長于力表示:“從賬上發現問題越來越難,我們只有通過不同的部門進行關聯對比,進行分析,發現疑點。我們現在開始搞的智慧審計也好,數字化審計也好,大大地提高了我們審計的效率。”
賬面上發現問題越來越難,實地勘察也未必能了解真實情況。與三農相關的水路溝渠閘等基礎設施涉及農業、水利、交通等多個部門,單獨審計其中一個部門時,可能看不出任何問題,但審計人員運用地理信息技術,提取衛星照片疊加對比,一些利用其它部門已有設施套取資金或者重復建設的問題隨之浮出水面。
山東省審計廳農業和資源環保處處長莊欣表示,“可以發現大量的在有井的地方打井、有路的地方修路的問題。比方說這張衛片,顯示的是兩個井,通過現場核實,確實存在兩個井,這種重復浪費很明顯。再比如說,在有路的地方修路,資金損失是比較大的。”
在對銀行等一些大型金融機構的審計中,智慧審計更是不可或缺。通過提取稅務、工商以及電信資料,一些不法分子變著花樣注冊多個企業、自己給自己擔保騙取貸款的案件被陸續發現,2014年全省金融審計查出各類問題1041億元,移送案件線索94件。
山東省審計廳金融辦主任科員程鵬告訴記者:“通過搭建數據分析平臺,加快金融分析數據的采集,構建了覆蓋多領域,存儲連續化,功能全面、技術領先的全省金融數據分析中心,實現了信息共享,資源互補。”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借助著信息化的浪潮,山東審計初步構建了覆蓋多領域、積累連續化的全省審計數據中心,功能全面、技術強大的數據分析平臺,走在了全國同領域的前列。
山東省審計廳廳長馬青山表示:“大數據、云計算,把這些先進的技術納入審計機關。對我們分析比對去發現問題,實現我們審計效益,奠定了很好的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