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丁公石祠

連綿青山

  丁公石祠在九仙山前的叩官鎮丁家樓子村前,系明代嘉靖進士惟寧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建造。有石祠三間,全部用石料砌成。東西長9.1米,南北寬5.13米,高4.73米。正中一間有龕臺,北座橫刻“羲皇上人”四個字。東西兩間鑲嵌9方小型大理石碑(現存8方,正中一方在戰亂中被盜),刻有《柱史丁公石祠堂記》、《九仙山丁憲副先生祠堂歌》、《游覽諸公留題》等,記載了當地風土人情,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石祠南10米處,有一石坊,寬335米,高578米,黃白色長方形花崗石條構成。前額鐫有“仰止坊”,右書“賜進士中憲大夫湖廣副使前巡按直隸監察御史丁惟寧字少濱主人題”,左署“萬歷三十八年孟冬吉旦男輝斗述”,背面鐫有“山高水長”。石坊正面左、右正面左、右石柱丁惟寧題,丁輝斗書的楹聯“一詠一暢百年之逸興,勿伐勿剪綿千載之遐思。”史籍記載,丁惟寧居官期間,曾受理白蓮獄株連案,使千余蒙冤者得以寬釋,受到百姓的愛戴。后遭扶臣李林誣陷,“遂拂衣歸”。后敕受文林郎、誥授中憲大夫。

  六、李崮寨風景區

漫山的鮮花

  李崮寨風景區位于街頭鎮境內,林壑幽美,景色宜人,奇秀之資,不讓五蓮、九仙二山。

  李崮寨原名尼姑寨,明朝時,有尼姑在此結茆建庵,因而得名。相繼又有和尚進山筑寺禮佛,香火綿綿,使尼姑寨盛名遠播。后來,有李姓道士來此修練,尼姑寨由此更名為李固寨,進而衍化為李崮寨。在文革期間,李崮寨是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典范,1967年至1969年來此參觀學習的達68萬人,其中,阿爾巴尼亞、新西蘭一些友人達100多人前來觀摩。李崮寨的主要領導人劉太臻成為紅及全省乃至全國的學毛選積極分子,到各地作經驗介紹達300多場次,并出席了全國九屆人大和黨的九大兩個會議,在全國有較高的知名度。時至今日,無人商店、知青點歷經幾十年風雨飄搖不倒,真實記錄了當年李崮寨的風采。不斷有學者、知名人士前來考證參觀。

  更兼這里群山連綿,林木茂盛,景色秀麗,引人入勝,吸引了大批游人去一睹她的風采。為更好地把這一景觀展現給人們,鄉鎮區劃調整以后,街頭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了全方位開發,目前已形成主要景點十五多處,其中,佛爺洞、鎖羊宮、三泰山、海螺山、花園等景點,令游人留連忘返,美不勝收,李崮寨充滿滄桑感的人文景觀和山水勝跡交織在一起,衍化成為一種獨特的旅游資源。

  五蓮山光明寺

奇峰怪石奇峰怪石

  五蓮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68平方公里,由五蓮山、九仙山兩景區組成,主峰海拔515.7米。景區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眾多,以奇、秀、險、怪、幽、曠、奧七大特色著稱。49峰、20洞、18瀑、16潭、5池、4澗等400余景無不透露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上天的巧妙造化。真可謂景點遍布,水水相連,生機勃勃,靈氣無限。五蓮山風景區是齊魯大地最大的野生藥庫,山東省野生杜鵑花基地,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佛教活動中心。被譽為“江北雙絕”的萬畝野生杜鵑花園、龍潭大峽谷和有“通天之舉”的皇家寺院--護國萬壽光明寺更是享譽大江南北。通過幾十年的開發與建設,五蓮山旅游風景區已經成為魯東南最大的生態風景區。

  坐落于五蓮山大悲峰前,左右分別為望海峰和天竺峰所環抱。該寺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年,歷時五載完工,明崇楨和清順冶、康熙年間又多次復修和擴建,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寺院建筑群。該寺建筑重梁掛柱,飛檐琉瓦,瓊頂玉柱,氣勢雄偉,在歷史上素有通天之舉,登山遠眺,層巒疊障,蒼松翠柏,間以光明寺樓臺亭閣,異彩多姿,相得益彰,甚是巍峨壯觀,光明寺遂成為山東省四大名寺之一。鼎盛時期,全寺擁有樓、臺、亭、閣150余間,僧眾300余人,進香拜佛者絡繹不絕。光明寺歷經滄桑,在戰亂中大部分損毀。1985年4月24日,光明寺修復工程開工,至1986年藏經樓、大悲殿、伽藍樓、西配殿、鐘樓、三寺門建成,重塑了22尊像。其中觀音菩薩像為貼金彩塑,華美異常。1997年10月,光明寺被省政府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從此佛事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