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戰士代表和南下干部代表出席山東南下干部紀念碑落成典禮。記者 魯強 攝 老戰士代表和南下干部代表出席山東南下干部紀念碑落成典禮。記者 魯強 攝
老戰士代表袁永福為老戰士紀念廣場紀念墻獻花。記者 魯強 攝 老戰士代表袁永福為老戰士紀念廣場紀念墻獻花。記者 魯強 攝

  生活日報4月21日訊 4月21日,山東省委老干部局和山東福壽園共同修建的山東南下干部紀念碑落成,福建山東南下干部研究會、27軍后代等也派代表出席了紀念碑落成典禮。

  5年百萬人參觀紀念墻

  66年前的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伴隨著這一命令,百萬山東子弟兵也隨軍轉戰全國,而和部隊一起出發的還有十多萬南下干部。

  如今66年過去了,這些南下干部都已老去,但是他們的思鄉之情卻隨著時間的流逝只增不減,許多老干部離世之前的遺愿就是希望回家看看。現在,山東南下干部紀念碑的落成,就是為了滿足這些老戰士的遺愿,同時也讓后人能夠銘記這些南下干部和老戰士的精神。

  “今天,山東南下干部紀念碑的修建就是為了紀念這些為祖國解放而遠離故土的老戰士、老英雄。”山東老戰士紀念廣場管委會主任鄧海燕說,5年前的今天,山東省委老干部局和山東福壽園共同修建了山東老戰士紀念廣場,以紀念解放戰爭期間英勇奮戰的山東兵,這其中就有許多南下干部及老戰士。“66年前,他們從山東出發,告別年邁的父母、別妻離子南下,很多人在南下進軍的途中就犧牲了,大部分人在完成了解放江南各省、建立新政權和剿匪任務后,繼續留在南方,留在了上海、福建等地,為當地的各項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鄧海燕介紹說,山東老戰士紀念廣場的建立,就是為了凝聚山東兵的這種奉獻精神、弘揚山東老戰士的愛國情懷之地。

  “5年來,老戰士紀念廣場整理了5萬余名老戰士名冊并刻碑紀念,組織了近百次活動,接待了近百萬參觀者。”山東老戰士紀念廣場管委會副主任、山東福壽園人文紀念園總經理邵向曙在代表老戰士紀念廣場管委會致辭時說,此后老戰士紀念廣場多次接待了南下干部后代來此尋根。“2011年底,建立了進門戰役紀念碑,2012年老戰士紀念廣場迎來了南下干部歷史研究會來此尋根,并種植了紀念樹。”

  山東人民恩情如山

  27軍后代代表張戰平深情地說,“當我站在老戰士紀念廣場,看著那道長長的老戰士紀念墻,像鋼鐵長城般巍然屹立,就能感受到那股一往無前的奮勇氣勢。”看見鐫刻在墻上成千上萬個名字,張戰平說,他仿佛看到父母親和戰友們在英雄部隊的序列里,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

  “山東老戰士紀念廣場使我們的精神寄托有了新的物質標志。”張戰平說,山東百萬子弟兵在解放戰爭中南征北戰、流血犧牲,十余萬南下干部與部隊并肩作戰,在剿匪反霸、反敵襲擾、實行土改中都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我要說的是我父親的故事。”

  張戰平說,在他父親的履歷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那還是在抗戰時,我父親在一次戰斗中腿部負傷,他就躲藏在一處柴禾堆中,被一個取柴的大嫂發現了,這位大嫂低聲安慰我父親:‘你別擔心,我丈夫也是八路軍。’隨后這位大嫂給我父親送來了餅子,此后,我父親就被這位大嫂悉心照顧著,送吃的喝的,還有鹽水清洗傷口,在歷次鬼子的掃蕩中都妥善保護了我父親。在鬼子掃蕩結束后,她又和鄉親們用門板抬著我父親找到部隊。”張戰平說,這段記載在父親履歷中的故事告訴他,“山東人民恩情重如山。”

  山東人民為全國解放作出的貢獻還有很多很多,鄧海燕說他有一次去河北拜訪一位山東籍老軍人,這位曾任集團軍副軍長的老戰士見到他沒說幾句話就哭了,“他說,1942年反掃蕩時,他還是膠東地區17團8連的副連長,當時全連只有兩個人突圍出來,其他戰友全都犧牲了。他拜托我們老干部局為他尋訪這些犧牲的戰友的遺骨。”鄧海燕說,之后山東省委老干部局花了一年時間在海陽縣尋訪到該連全部戰士的遺骨,并將這些烈士遺骨全部遷移到了海陽縣烈士陵園。

  而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原97師290團現黑龍江建設兵團農建三師的老兵們曾給濟南軍區領導寫過一封信,他們是在1955年奉命到北大荒的,他們說:‘在豐收的喜悅中,我們告訴自己,我們是山東人,是山東的兵。然而,我們只有出發的命令,沒有歸隊的時間,我們等待著,等待著家鄉的召喚,這一等就是60年。60年,我們都老了……290團1700多名戰友,如今有1500多人埋骨北大荒,他們的墳墓朝向山東,山東永遠是我們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