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已買好全部裝備補給。到了災區一切突發情況都是未知的,不好說能救幾個人,只能說盡全力吧。”
“最近網上有朋友認為,我們自費去國外搜救,還一人自掏兩三萬,很不理解。其實,如果你能體會到在生死關頭,救別人一命的那種感覺,也會和我一樣覺得值。”
4月27日下午,四月的濟南已很悶熱。36歲的山東藍天救援隊長王驍宙,將從這里踏上去尼泊爾的救援之行。他抹了把汗,一邊收拾著裝備,一邊接受大眾網記者的采訪。
對話王驍宙:
“我1年的工資都投在救援上,因為人命最大,我不后悔”
大眾網:你今天晚上就要去災區展開救援,都做了哪些準備?
王驍宙:包括拆除設備、對講機等通信設備、呼吸器等個人防護設備以及必要的醫療設備等。這次我們去災區還面臨一個困難,尼泊爾是缺水國家,受災嚴重的加德滿都更是飲用水緊缺。所以我們托運了一些瓶裝水,必須要扛著進災區,水是生命線。
大眾網:這些設備加起來要不少錢,包括機票,你們都是自費去救援的嗎?
王驍宙:是的,我們這次平均每人帶了2萬元左右的人民幣,這還不包括機票。因為救援工作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很多補給與耗材、設備要及時購買更換。
大眾網:你們的做法很感人,許多網友都紛紛點贊。但也有網友不理解,說自費有點“傻”,你怎么看?
王驍宙:藍天救援隊是人道救援組織,是由民間志愿者組成,我們因為志趣相投聚在了一起。我平時是個醫生,工資除了生活開銷,基本剩下的都投在了救援上,平均一年要10萬元左右。我們所有隊員救援經費都是自行承擔,任何救援都不會收取費用。說白了就是用自己的錢、自己的精力、自己的時間去竭盡所能的幫助身處危難的人們,也就是很多人嘴里說的傻子。但是在我眼里,人命無價,是最貴的。我們堅信做好人你身邊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好人。
年輕的“老手”:
從汶川地震救援起,7年來“大小災”就沒落下
小寸頭,眼鏡男,若不是身穿藍色的救援制服,大眾網記者很難將這個年輕小伙,和多次出生入死的山東藍天救援總隊隊長畫上等號。“其實我也不年輕了,干搜救救援這行已經7個年頭。汶川地震時,我們這些志愿者就像剛出生的嬰兒。經歷了7年的歷練,我們的救援技術已經快小學畢業了。”
堅毅而風趣,但話不多,這是這位年輕的“老手”,給大眾網記者的第一印象。回憶起自己的搜救生涯他頗為自豪:“我先后帶隊參加過汶川地震救援、玉樹地震救援、北京房山水災救援、云南彝良地震救援、四川雅安地震救援等重特大自然災害救援,以及山東省內的城市和山野救援數百起。可以說,7年來‘大小災’都沒有落下。”
今天上午,王驍宙已在濟南采購了此次前往災區必需的裝備補給。其中包括破拆設備、個人防護裝備等,還借來了生命體征探測設備。用他的話說,此次尼泊爾之行,到了災區一切突發情況都是未知的,不好說能救多少人,只能說盡全力吧。
1979年出生的王驍宙,平時的身份是山東省臨朐縣人民醫院血液腫瘤科的一名醫師。醫生與救援隊長,本職都是“救人”。2008年,他利用業余時間自籌資金發起成立臨朐陽光義工聯合會,吸取各地慈善組織經驗,最初根據本縣實際情況制定了“助學、助貧、助困、助殘、助老”的宗旨,走訪了貧困學生3000余名,聯系捐助者捐助貧困學生數百名,還給特教學校及部分山區貧困學校建立了陽光圖書館、陽光戶外健身基地、陽光醫務室。
最難忘的記憶:
去年赴菲參與救援,大暴雨如同“下刀子”
截至今天下午,此次尼泊爾強震已造成至少3617人失去了生命。在昨天,當地還發生了7.1級余震……王驍宙曾參與汶川地震救援、玉樹地震救援、雅安地震救援等,并參與幾十次山野搜救。對他來說,這種危險他已習以為常。
不過有一次救援的經歷讓他很難忘。去年夏天,菲律賓遭受臺風“海燕”襲擊,他作為山東唯一一位救援隊員,參與我國赴菲紅十字會國際救援隊。王驍宙順利完成15天的救援任務,平安返回濟南,但過程讓他揪心。
“我們絕不會停留在周邊地區,要去就深入到受災最嚴重的地方!”在救援中,王驍宙承擔著尋找遇難者遺體的工作。8人組成的搜救組前往受災嚴重的塔克洛班市,在30多度高溫的雨林和海灘展開搜尋。“烈日下,5分鐘衣服就被汗水浸濕;暴雨中,雨點密得讓人睜不開眼。”這種濕熱的惡劣天氣不同以往,對這個北方漢子而言是極大的挑戰,勝過了余震的可怕。
然而在危險之余,他也收獲了感動與滿足。“你好,中國,棒!”在一次救援中,當地居民操著蹩腳的漢語,向王驍宙表示感謝,讓他感到莫大欣慰。“身經百戰”的王驍宙也百感交集:“能給死者最后的尊嚴和妥善的安排,是我們的責任。也許多年后,災民會忘記哪支隊伍給予了幫助,但我們會付出最大的努力,讓他們記住中國。”
最擔心的事:
有志愿者什么都不帶,就跑到地震一線救災
王驍宙說,在他以往的搜救過程中,除了搜救災民,在災區他也遇到過很多沒設備、沒物資的志愿者,這讓王驍宙和他的隊員都提心吊膽。“地震發生后,有些志愿者什么也沒帶,盲目地跑到了救災的第一線。雖然讓人感動,卻把自己陷入了險地,成了被救對象。”
王驍宙告訴大眾網記者,專業救援隊中,隊員并非“全能”而是各有自己的專長,并且定期集中演練,保證了救援隊救災時的個人安全。王驍宙說,由于賑災民物資只能發放給災民,為了幫助志愿者,在蘆山地震救災時,救援隊曾將自己的帳篷、被子分給志愿者。最后14名救援隊員只剩下3床被子,只好把被子橫過來,勉強強蓋住擠在一起的14人。
地震發生了,大家都想著支援災區,是個好事情,但地震救災不是兒戲,需要專業救援技巧,需要懂得如何自救和他救。否則,志愿者到了災區只能去做一些分發物資的工作,甚至可能還會“幫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