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二環南路上的全市首塊高架路上的綠化帶總綠化面積約26萬平方米,在吸水、蓄水的同時,可緩解視覺疲勞。 記者郭堯 曹莫 攝

  當你行駛在二環南路快速路上時,兩側綠化帶從身旁一閃而過,可不要以為它跟其他道路常見綠化帶一樣,這里面其實暗藏玄機。若干“海綿高手”正摩拳擦掌,等待將降落在這條路上的雨水“一飲而盡”。它們不但能吸水、蓄水,在道路需要時,還能吐水,為人所用。

  中央綠化帶300個收水箱專“吸”高架路上雨水

  9日,記者來到二環南路看到,地面道路沿線體量較大的綠化帶當屬中央綠化帶。在海綿城市概念中,大多數綠化帶被建設成下沉式,有助于路面雨水流入,在二環南路也不例外。不過,這里的中央綠化帶吸收的可不是地面的雨水,而是來自“天上”——高架路上的雨水。

  市市政公用局相關人員介紹,降雨時,橋面雨水經過沿高架墩柱安裝的雨水管,首先排入橋下墩柱間的收水箱,雨水蓄滿后,會通過收水箱上方的溢流口排到綠化帶的土壤中。記者看到,每隔30米左右,墩柱一側留有溢流口,一旦中央綠化帶的雨水也超過達攔蓄深度,雨水就會通過溢流口排入排水系統,不會滴落到地面道路上。

  據了解,二環南路全線設置了150組共300個收水箱,每個容量約10立方米,足以滿足高架排水需要,收集起來的雨水可用于綠化。此外,在英雄山路立交東南角還修建了3000立方米容量的蓄水池,能收集立交匝道雨水,使高架雨水“無處可逃”。

  機非隔離帶立沿石“開門” 快車道雨水無處可藏

  如果在二環南路行駛時放慢車速,稍微留意一下路邊機非隔離帶,靠近機動車道一側的立沿石,就會發現它們的與眾不同。每隔不遠,就會有兩塊相鄰的立沿石分別被開了一個“門”,“門”上還安裝了金屬“柵欄”,這些就是機動車道雨水的收水口。這一位置的道路還被加大了橫向坡度,以增大收水能力。

  機動車道雨水通過這些“門”進入機非隔離帶后,隨著慢慢下滲和積蓄,土壤飽和后無法被吸收的雨水才會通過隔離帶中間設置的溢流井進入排水系統。有的路段立沿石中還會偶爾出現幾個“矮子”,它們的上沿比其他立沿石低,相應位置的快車道上還安裝了雨水篦子,就是讓雨水蓄滿隔離帶后可通過這些“矮子”的頭頂流到雨水篦中排走。

  與其他道路機非隔離帶不同,這里還給樹木花草設置了“隔間”,每三五棵樹之間會有一個擋水墻或溢流井將它們分開,增加其蓄水能力。

  山谷蓄水壩路邊還能賞水景 山體雨水別想上路

  山東大學興隆校區北門東側原來有一條小山谷,長期無人打理,破敗不堪。二環南路工程開工后,建設者將這里作為道路整體的一部分,重新為它“裝修”。

  改造后的山谷內設置了巨石形狀的攔水壩,在汛期可產生水流層疊的景觀效果,還能實現雨水攔蓄促滲。在山谷北岸,還建設了一個小型花園,既有人行步道,也有植草溝等“海綿”設施。

  在二環南路的“海綿”快速路建設中,還有一個重要結構是植草溝,主要功能是收集山體雨水。在山東大學興隆校區路段人行道北側,就結合山體坡度修剪了一處植草溝,沿山體流下的雨水進入溝內可實現存蓄的作用,不會直接流到路上。

  此外,隱藏在機非隔離帶和樹池帶等區域的石籠、滲水過濾井等,也能起到防沖刷和截污凈化的作用;人行道上的透水花磚,更讓道路吸水無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