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生鮮消費在高檔社區更受歡迎
當濟南市100多個新建樓盤存在菜市場盲區時,這說明沿襲多年的公益或半公益性質的社區菜市場配套路徑,在如今的商業環境下已經很難執行了。那么,在2016年快速擴張的社區便利店這樣的業態,能否成為解決方案之一呢?
尼爾森《2016年度中國賣場超市購物者趨勢報告》顯示,便利店的滲透率從2015年的32%上升到38%。而來自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信息顯示,2016年零售行業中,便利店增速最快,在15%左右,相反大商超的增速在10%以下。這說明,零售業的話語權,已經逐步轉移到便利店手上。
從業態發展來看,最早的便利店就是一個小超市,缺什么賣什么;后來,便利店喜歡開在辦公樓附近,以滿足職員吃午餐的剛需;如今,社區使用成了第一位。
通過滿足社區居民的生鮮消費這一剛需,來黏住更多用戶,成為一些社區便利店的經營思路。
華聯鮮超便利店業態于2014年啟動,這是濟南市場上少見的明確定位生鮮的大型便利店。按照濟南華聯規劃,生鮮商品占店內貨品的30%。近年來,西客站片區新建小區陸續入駐,社區菜市場、社區便民菜肉店缺位問題突出,濟南華聯集團聯手槐蔭區政府大量布局華聯鮮超。
濟南華聯集團運營總監孫健告訴齊魯晚報記者,主打社區便利店是華聯根據零售業發展形勢作出的戰略選擇。近幾年,國內零售業正處于有史以來發展狀況最困難的階段,去年連鎖百強發展慘淡,然而便利店行業卻逆勢上揚,成為線下零售唯一的增長亮點。
“這一變化,和城市居民生活節奏變快,時間成本、交通成本更高有關。”孫健說,尤其是年輕人對生鮮產品價格敏感度降低,但對購物便捷性和購物環境有更高要求。但因為新鮮品類易損耗、成本高,幾乎沒有大型連鎖超市以生鮮為主打。濟南市場上也沒有做的很好的連鎖社區肉菜店。從差異化定位出發,華聯社區便利店主打生鮮。
如今,濟南華聯集團每開一家華聯鮮超,在選址上都會對目標社區居民的人均消費能力、周圍商圈、受教育程度,甚至屬于企業還是事業單位員工進行精準畫像;之后,再根據這些畫像確定開店以及選品。
經過近兩年運營,華聯鮮超的生鮮品類在一些成熟的高檔社區,比如銀豐花園、陽光100、名士豪庭等地很受歡迎。
齊魯晚報記者注意到,濟南市場上,涉及肉菜生鮮的大型連鎖社區便利店并不少,擁有100多家店面的統一銀座和陶魯超市都有蔬菜、水果銷售區,只是這些社區便利店把果蔬生鮮定位于大型菜市場的補充。在這些連鎖便利店里,生鮮往往放置于一進門的店鋪黃金位置,但所占面積遠遠小于生活用品、飲料、預包裝食品。
濟南名士豪庭一區居民鄭先生平時獨自住在這個小區,一般就在位于一區、二區之間街道的幾家肉菜店買菜,或者是在一區的華聯超市便利店買東西時順便捎點菜。周末家里老人、妻女都來了,他就到經十路對面的銀座圣洋物流中心或者新建不久的大潤發購買果蔬肉魚。
事實上,采取鄭先生這種消費方式的居民不在少數。陶魯超市負責人楊文生這樣給生鮮消費者“畫像”——“一家人吃飯的話,一般會去大型菜市場挑選;兩口子吃飯,尤其是年輕人,會選擇社區便利店、肉菜店;單身人士一般叫外賣,很少買菜。”
孫健坦言,對于大多數普通社區消費者,習慣在社區便利店購買生鮮還需要一個接受過程。總體來說,社區便利店生鮮消費仍舊屬于大型菜市場消費的補充。
事實上,這其中還涉及到生活習慣的問題。在上海,年輕人對便利店依賴程度很深,水果、蔬菜、藥品等,都愿意去便利店買;而在北方,人們更習慣買藥去藥店,買菜去菜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