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換心前,暴躁、任性,成績在班里算是中下游;換心后,完全變成另一個人,不僅人變得乖巧、懂事了,再次入學后還變成了“學霸”,每次考試均名列前茅,最終考上了重點高中……聽上去有點像給換心手術醫院做的廣告是不是?
可這是真實新聞。主人公是小翔(化名,17歲),他14歲時因肥厚性心肌病惡化,不得不做了心臟移植,結果整個人變了樣。
在不少影視劇里,都有換心后觀念變成“原主”的情節。但這畢竟是虛構。器官移植后,真能引發受者(接受器官移植者)性格大變及智商變化嗎?

器官移植技術、藥物都可能讓人變樣
以心臟移植而言,盡管中國有“心之官則思”的古語,但顯而易見,進行思考的器官是大腦,且與人的性格相關和性格形成、定型和改變的也主要是依賴神經系統,尤其是中樞神經系統(大腦和脊髓)的功能,該系統控制了人的行為方式以及生活習慣,從而形成了人的性格和人格。
如果說器官移植會造成受者性格和智商的變化,合符邏輯的是,只有在大腦移植后才有可能。但遺憾的是,迄今,大腦移植都是一個禁區。因此,移植心臟或其他器官后,性格和智商的變化就比較難以解釋。
現在對器官移植后性格改變,有多種可能的解釋。一是與器官移植技術有關,二是與器官移植使用的藥物有關,三是與人們迄今還未認知的一些器官的特殊功能有關。

對于技術而言,過去器官移植技術并不成熟,尤其是在心臟移植手術中,受者的心臟會出現停搏,必須對其進行心臟復蘇,如此心臟內部會進入氣泡,從而影響身體,產生器質性改變。身體的器質性病變可能會讓受者在認知方面出現障礙,性格也相應有輕微變化。就連手術時的插管也會對聲帶造成影響,導致聲音改變。但現在心臟和器官移植技術提高了,受者反而很少出現這些變化。
在用藥方面,器官移植受者需要用全麻藥物,而且移植后必須服用免疫抑制劑,以控制機體對移植器官的排異反應,這些藥物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神經系統,也會產生副作用,從而帶來性格,甚至智力和認知的變化。
心臟也有思考功能?尚無大量科學研究證實
如果說,這兩種解釋還有說得通的理由,但另一種解釋就可能不太容易被人們接受,因為現有的研究也許并不支持這種解釋。那就是,一些器官,如心臟,也有人們以前所不知道的功能。例如心臟也許有某種思考和記憶功能,以及內分泌功能,如能分泌出一些化學分子,如肽類激素,后者蘊藏了供者的一些生理信息,導致受者性格和智商的改變。

但這樣的解釋,尚無大量的科學研究結果來證實,處于存疑階段,但未來未必就沒有證據。例如,過去認為只有大腦才是中樞神經系統,但后來發現胃腸神經也是一種相對獨立的接收信息和發出指令的次級中樞神經系統,稱為“腸之腦”,移植了腸胃就有可能受到供者“腸之腦”的影響。
不過,目前比較符合邏輯的解釋是,人體中的所有器官都既具有獨特的功能,又有復雜的參與和配合全身生理功能的綜合能力,并且,每個個體的器官也具有獨特性甚至唯一性,這些因素對器官移植的受者可能施加影響。
例如,移植了運動員的心臟的受者,可能會受到運動員供者心臟的影響,運動員的心臟往往是“大心臟”,在靜止時心率慢,在運動時心率快,以適應運動時心跳和供血的特點。這樣的心臟當然會影響受者的行為,從而造成受者在行為方式、性格和智商等方面的某些變化。
但所有這一切,都應當依賴未來的科學研究結果來解釋,而不應當對器官移植后的某些變化涂上神秘的色彩。
那些學渣們,就不要把成為學霸的希望寄托于換心臟上了。畢竟某名人說過:“換心臟提智商”的僥幸還是不要有的,萬一智商變得更低呢?(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