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聲音的世界,就像沒有字幕的電影默片。今年27歲的賈凱濤和孫潔夫妻倆,都是聾啞人,現在是夏津特殊教育學校工藝課老師。賈凱濤和孫潔都曾在夏津特殊教育學校讀書,只是四年前倆人同時考上鄭州師范學院才真正相識。如今兩人大學畢業,結伴回到母校,成為夏津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他們的愛情誓言,說不出,聽不見,卻在日常柴米油鹽的瑣碎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中慢慢成長。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進這對90后聾啞夫妻的“無聲”世界,感受屬于他們的別樣幸福。齊魯網記者 張偉 郝愛印 攝影報道

賈凱濤,27歲,德州夏津人,自出生時起便生活在“無聲”的世界。因為聽不見聲音、不會開口說話,1997年,到了讀小學年齡的賈凱濤被父母送到夏津特殊教育學校學習。圖為賈凱濤通過手語教孩子們學習刻紙。齊魯網記者 張偉 郝愛印 攝

孫潔,27歲,安徽蚌埠人。因為小時候的一場意外,孫潔的聽力受損,就再也沒有聽到過聲音。2003年,孫潔被父母送到夏津特殊教育學校學習。如今兩人大學畢業,孫潔和賈凱濤結伴回到母校,成為夏津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圖為孫潔在給學生講授刻紙技巧。齊魯網記者 張偉 郝愛印 攝

日常的教學中,無法進行語言溝通是面臨最大的困難。賈凱濤和孫潔主要通過手語和口型與孩子進行交流。齊魯網記者 張偉 郝愛印 攝

雖然賈凱濤和孫潔都畢業于夏津特殊教育學校,但是當時他們并不認識。直到四年前,兩人同時考上鄭州師范學院,在同一個班學習藝術設計,兩個人的緣分才開始。半年前,賈凱濤和孫潔相約一起回到母校,成為夏津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齊魯網記者 張偉 郝愛印 攝

因為都是聾啞人,教學中彼此聽不到聲音,更沒有語言溝通,賈凱濤和孫潔就用手語與孩子進行交流。齊魯網記者 張偉 郝愛印 攝

和正常的孩子相比,聾啞兒童的注意力更集中。這也是為什么聾啞兒童更適合學習繪畫、手工等藝術的原因。圖為聾啞兒童正在認真的刻紙。齊魯網記者 張偉 郝愛印 攝

在孩子們的眼里,孫潔不僅是他們的老師,更像是他們的大姐姐。遇到不會的難題,孩子們總會主動找孫潔幫忙。齊魯網記者 張偉 郝愛印 攝

學生未完成的彩嵌工藝作品,戲曲臉譜少了一對“耳朵”。齊魯網記者 張偉 郝愛印 攝

刻紙工藝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這對于十來歲的孩子來說更是不小的“挑戰”。同為聾啞人的賈凱濤孫潔夫妻倆,與孩子們感同身受。對于聾啞人來說,聽不見聲音、不會說話,是學習知識的最大困難。對于一些刻紙的高難度技術,賈凱濤和孫潔總會一遍又一遍的示范給孩子們看。教學中不小心用刻刀劃傷手指的事情時有發生,賈凱濤和孫潔從來沒有“喊過疼,說過累”。齊魯網記者 張偉 郝愛印 攝

2016年11月,賈凱濤和孫潔舉行了婚禮,兩人決定定居賈凱濤的老家德州夏津,并決定回母校——夏津特殊教育學校當老師,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教授給更多的聾啞孩子。中午放學,賈凱濤騎著電動車載著孫潔回家吃午飯。齊魯網記者 張偉 郝愛印 攝

如今,夫妻倆有了愛情結晶,孫潔懷孕六個多月,中午回家路上,騎車帶著孫潔的賈凱濤格外小心。齊魯網記者 張偉 郝愛印 攝

回家路上,夫妻倆路過蔬菜店,賈凱濤專門挑了幾樣妻子喜歡吃的菜,準備回家做給孫潔吃。齊魯網記者 張偉 郝愛印 攝

賈凱濤的爺爺奶奶今年已經70多歲,平時父母工作比較忙,回家照顧爺爺奶奶的責任便落在賈凱濤和孫潔的身上。齊魯網記者 張偉 郝愛印 攝

中午回到家,賈凱濤和孫潔便鉆進廚房開始忙活做飯。孫潔負責洗菜切菜,賈凱濤負責炒菜,盡管沒有語言的溝通,但是兩個人分工明確,配合默契。齊魯網記者 張偉 郝愛印 攝

在爺爺奶奶眼里,賈凱濤和孫潔這對“聾啞”孫媳,跟正常人并沒有不一樣。生活中一家人有說有笑,其樂融融。齊魯網記者 張偉 郝愛印 攝

賈凱濤的責任心很強,工作認真負責,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喜愛,這也是孫潔對賈凱濤最滿意的地方。齊魯網記者 張偉 郝愛印 攝

孩子們學累了,課間休息時間,賈凱濤帶學生到籃球場打球鍛煉身體。孫潔則在一旁邊看球邊當裁判。這就是90后聾啞夫妻賈凱濤和孫潔的別樣幸福,雖然他們的愛情誓言,說不出,聽不見,但卻在日常柴米油鹽的瑣碎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中慢慢成長。齊魯網記者 張偉 郝愛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