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里的菅慶英,穿著一身紅黑格子外套,戴著金色細邊眼鏡,普通話有些蹩腳,一字一頓,“孩子,你離開爸爸媽媽17年了,孩子,你回來吧?!?/p>
這是菅慶英自行錄制,在民間公益平臺“中國失蹤人口檔案庫”上播放的視頻。1999年,菅慶英時年18歲的兒子張來玉,以山東省濟陽縣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被南京大學材料科學系錄取。不到一年,2000年4月20日,菅慶英接到學校打來的電話稱,兒子于一天前的上午突然走失,遍尋學校及周邊地區,均沒有線索。
自那一天起,退休紀委干部菅慶英,走上了漫漫尋子路。17年來,一家人輾轉國內多地,始終未能找到兒子的痕跡。菅慶英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己現在“只想知道孩子下落”,“哪怕不在身邊,哪怕成了殘疾,也要找到兒子。”

縣狀元曾是母親的驕傲
2017年5月29日上午,菅慶英接到一條線索,稱上海浦東機場附近有一名流浪漢,跟照片上的張來玉有一點像。她馬上托了在上海的老鄉前去辨認,卻再一次失望。
“習慣了,都有點麻木了。”菅慶英苦笑兩聲,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己“挺得過去”。菅慶英今年65歲,家住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濟北開發區,退休前曾是一名紀委干部。兒子張來玉,一直是菅慶英的驕傲。
如今,張來玉已經失蹤17年。
時間倒回1999年的那個夏天,高考放榜,18歲的張來玉以濟陽縣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被南京大學材料科學系錄取。
“他學習很努力,一直很要強,本來的志愿是北京大學。”菅慶英說,從小到大,兒子學習成績一直很好,高中三年,多次獲得全校第一,家人和學校老師,都對他寄予厚望。菅慶英把兒子從小到大獲得的三好學生證書、奧林匹克競賽獎狀按照年份,一張一張捋好、撫平,然后展示給記者看。
盡管未能進入理想中的學校,但在菅慶英看來,兒子已經發揮出了應有的水平。1999年夏天,從未離開過山東的張來玉,在父親張立新的陪同下,乘坐火車來到南京大學浦口校區報到。
盡管離家千里,菅慶英說,張來玉每隔兩三天,都會給家里打一個電話“報平安”,從未間斷。2000年4月17日晚間,菅慶英再次接到兒子電話。
“那天跟以前一樣,他的話不多,跟我說一切都好,我叮囑他多吃一點飯?!陛褢c英沒有想到,這個“并沒有什么異?!钡碾娫挘故亲约鹤詈笠淮温犚妰鹤拥穆曇?。
2000年4月20日,南京大學浦口校區一名負責人致電菅慶英,說張來玉“不見了”,學校組織了師生在周邊地區尋找,但是沒有下落。
菅慶英說,接到電話后,自己“嚇傻了”。

家人尋子17年
接到學校電話后,張來玉的父親和大伯當天趕到了南京。校方和警方也出動人手,在南大浦口校區周邊以及火車站、汽車站等地進行了尋找,幾天過去一無所獲。
回到家后,濟陽縣委宣傳部也加入了尋找,并印發了尋人啟事。此后,菅慶英家人揣著尋人啟事,走遍了山東、安徽、江蘇、河南等省。菅慶英拍攝了尋親視頻,將張來玉的個人信息放到網上,希望得到更多線索。
南京市浦口警方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由于事發久遠,轄區變動等原因,當年的很多細節已經不清。但如果張來玉的家人來南京尋親,警方會給予幫助。
如今,又是一個高考季,看到鄰居準備應考的孩子,菅慶英說,自己“無法抑制地想兒子”。
1999年的那個夏天,菅慶英曾經覺得,自己可能是濟陽縣“最幸福的人”。縣里為張來玉召開了表彰大會,還頒給他一千元現金獎勵。張來玉拿到錢后,轉身就全部轉贈給了一名家境困難的同學。
“人家都羨慕我們,孩子成績好,還懂事,那時覺得,未來肯定特別好?!?/p>
17年來,兒子在家的點點滴滴,在菅慶英的腦中一遍遍“重演”。她記得高考前,兒子沒有住校,一日三餐在家吃,吃完飯后,會小跑著回學校上自習;她記得兒子平時跟自己話不多,有點兒悶,但是跟同齡人在一起時,又是個“話簍子”;再往前一些,她記得兒子初中時還沒有女生高,到高中畢業時,已經成了“大小伙”。
想兒子的時候,菅慶英就寫詩?!耙股钊遂o的時候,是我想兒的時候,想兒的時候就流淚,淚濕透枕頭;逢年過節的時候,是我想兒的時候,想兒的時候倚門望,望眼穿鏡頭;風雨交加的時候,是我想兒的時候;想兒的時候咒天氣,怕兒淋濕透?!?/p>
她把兒子的學生證、團員證乃至借書證都一一用布包好,證件上面的照片里,張來玉濃眉大眼,嘴唇上有一撇小胡子,看著菅慶英笑。
■ 對話
“孩子不用優秀,在身邊就好”
17年來,菅慶英設想過無數種母子相認的場景,也“做過最壞的打算”。她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己曾多次絕望,但“孩子還沒有消息,我就要挺下去”。
“一有線索就去,一次次撲空”
新京報:還記得接到兒子失蹤的電話時,是什么心情嗎?
菅慶英:忘不了那種感覺,就是晴天霹靂,一下子把我給震暈了,嚇傻了。學校的人打來電話說,他4月18日晚上還在宿舍,19日上午上課的時候,就找不到人了。孩子他爸馬上就帶人去了學校,找了幾天,一點消息都沒有。
新京報:這些年去過哪些地方找兒子?
菅慶英:說不上有多少地方,跑遍全國吧!一有線索就去,一次一次撲空。這么多年來,路費就不知道花了多少錢。
新京報:這么多年一點線索都沒有嗎?
菅慶英:2008年的時候,家里收到一條線索說普陀山有個和尚長得像張來玉,我和孩子他爸就馬上去了。我們把普陀山上所有的寺廟都走遍了,但是最后沒有找到,回來的時候,錢包還被人偷了。
“相信孩子一定還活著”
新京報:曾經想過放棄嗎?
菅慶英:很多次感到絕望,我們年紀越來越大了,到處奔波,真的有時候覺得跑不動了。線索那么多,一次一次地撲空,會覺得絕望,但孩子沒找到,不能放棄。
新京報:有沒有做過最壞的打算?
菅慶英:我相信孩子一定還活著。最壞的結果就是精神不正常了,癡呆了,那也不要緊,回家我們養著。我跟他爸爸退休工資加一起一個月七千多,夠開銷的。
“孩子,你是忘了回家的路嗎?”
新京報:現在還有什么心愿嗎?
菅慶英:17年,已經不指望孩子待在我們身邊了。只要讓我們知道他還活著,還在世上就好,在不在我們身邊不重要了。
新京報:這些年心情低落的時候,怎么挺過來?
菅慶英:說實話,見到跟他年紀差不多的孩子,工作了、結婚了、生子了,心里都不好受。有時候覺得,孩子也不用那么優秀,普普通通的,在我們身邊就好。孩子他奶奶91歲了,腦袋不太清楚,一直要孫子,我們騙她說張來玉在國外學習。為了老人,我們也要挺下去。
新京報:如果現在孩子知道你們在找他,想說什么?
菅慶英:孩子,你是忘了回家的路嗎?快回來吧,不管你現在過得怎樣,都要回家。就算你是乞丐,爸媽也不嫌棄你,就算你遭遇不測成了殘疾,爸媽也不丟掉你。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王煜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