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民日報頭條聚焦山東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給60萬群眾穩穩的家
日前,百臺推土機齊聚山東省東明縣焦園鄉黃河灘,開始堆筑村臺,標志著山東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正式啟動——“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建房、三年還賬”,灘區群眾的苦澀生活將成為歷史。
早在1855年,黃河在河南省蘭考縣銅瓦廂決口,改道流經山東,挾沙裹浪,綿延600多公里注入渤海,沿途形成廣袤灘區。目前,山東灘區面積1702平方公里,涉及9市26縣(市、區)91鄉鎮782個村,60萬居民中有42萬人尚未擺脫洪水威脅,生活在“抗洪——重建——抗洪”的惡性循環中,雖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不多,但脫貧基礎脆弱,隨時可能返貧。
去年11月,山東成立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作專項小組。今年4月,新一屆山東省委、省政府自我加壓,主動作為,計劃2020年前解決60萬灘區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問題。“這是各級黨委政府的政治責任、歷史責任、感情責任,絕不能讓灘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說。
據介紹,灘區脫貧遷建通過五種方式分類施策:寬灘區就地就近淤筑防洪大村臺,每個村臺居住5000人以上,安置25萬人;實施外遷工程,安置5萬人;建設護城大堤,解決12萬人防洪安全;改造提升老舊村臺,解決防洪標準低、配套設施落后問題,涉及12萬人;改造提升防洪撤退道路,涉及6萬人。
脫貧遷建需要巨額資金,山東不等不靠,借助財政、銀行、土地增減掛鉤、群眾自籌等途徑籌措。記者在東平縣銀山鎮耿山口遷建新村看到,這個試點村正在鋪設管道,28棟磚紅色洋房均安有電梯,等麥收結束村民就可以喜遷新居。村干部耿進周介紹,建房資金大頭來自政府補助和土地增減掛鉤,小頭由村民自籌,村支書耿進平個人捐資1000萬元。
“拾起坷垃砸坷垃”,是村民對土地增減掛鉤的形象比喻。凡符合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條件的脫貧遷建村莊,山東全部納入增減掛鉤范圍保障用地,保障灘區遷建安置用地及配套產業用地。對省級扶貧工作重點縣,節余掛鉤指標省域內流轉使用,收益全部用于灘區群眾遷建安置。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先支持灘區路、電、學、醫及公共服務設施。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光榮脫貧,共奔小康”的理念已在灘區深入人心。山東挖掘脫貧內生動力,讓群眾“能干活,有尊嚴”,就地就近就業,庭院經濟、扶貧車間、“扶貧+養老”等到處開花,連七旬老太也編筐走線,干活顧家兩不誤。同時加強產業規劃,搞好多種經營,發展特色種植養殖、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等,幫助群眾增收致富,確保如期完成脫貧遷建任務。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15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