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年后這個詞兒可能改變你的就醫模式

  許多人關注“醫聯體”這個概念,始于今年4月李總理在山東考察。當時,他來到威海孫家疃醫院考察,這家社區醫院與威海市中醫院組建了醫聯體。在現場,他引用中醫“通則不痛”的概念講:我們就是要讓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以醫聯體之“通”,破解群眾看病之“痛”。

  在山東,人們于近日獲悉醫聯體的未來發展路徑。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山東省醫療聯合體建設推進工作方案》,根據方案安排,10月底前山東省所有三級公立醫院啟動醫聯體建設。

醫聯體是什么?醫聯體是什么?

  所謂醫療聯合體,就是將同一個區域內的醫療資源整合起來,通常由一個區域內的三級醫院與二級醫院、社區醫院、村醫院組成的一個醫療聯合體。在醫聯體內部,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患者可以享受雙向轉診機制等便利。這樣,生小病的患者不必再去擠大醫院,在小醫院一樣看病。

  在來山東考察前幾天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醫聯體就是一項重要議題。

  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賀勝道出了醫聯體的重要性,他對媒體表示,醫改成功與否,很重要的在于建立五大醫療衛生制度。而五大醫療衛生制度之一就是分級診療制度,在分級診療制度中,重點有兩大抓手:一是醫聯體建設,二是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所以,醫聯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醫聯體如何搞?根據山東的方案,將探索醫聯體組織管理模式,鼓勵醫聯體內醫療機構通過制定醫聯體章程或簽訂合作協議等方式,明確各自的責任、權利和義務,統籌人才資源、薪酬分配、設備資源等,形成優質醫療資源共享的渠道和機制。

  對于群眾關心的雙向轉診,方案中也明確,要建立醫聯體內部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引導患者自覺自愿配合,實行暢通的雙向轉診。這其中重點暢通向下轉診通道,將急性病恢復期患者、術后恢復期患者及危重癥穩定期患者及時轉診至下級醫療機構

  繼續治療和康復。這樣就有效調劑了資源,讓更多患者享受到必要的醫療服務。

在內部找到最大公約數在內部找到最大公約數

  建醫聯體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高效的資源整合。這種整合絕不是若干醫療機構的簡單組合,而是產生化學反應,形成“1+1>2”的效果。

  這種整合包括人員、醫療設施、信息資源、管理制度等各方面。以人員為例,患者選擇醫院的一大考量因素就是醫生的醫術,在醫聯體內,讓“名醫”到基層醫療機構坐診、臨床帶教形成常態,患者的選擇自然會下沉。也就是說,醫聯體內部的資源配置以患者需求為導向,而不必落入行政級別的窠臼,在內部找到最大公約數。

  這無疑需要頂層設計。山東省此次方案中對此就有著重安排,規定,醫聯體內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要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派出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下派到縣級醫院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務人員按規定納入城市醫師下鄉管理,基層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到上級醫院學習工作視同進修。

  設備上,可以建立區域性的病理診斷、影像檢查、醫學檢驗機構,向醫聯體成員單位及區域內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集中化檢查檢驗服務。

患者就醫流向起變化患者就醫流向起變化

  醫聯體的實踐在國內早已有之,如2011年1月28日,上海首個“區域醫療聯合體”在盧灣區簽約啟動,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領銜,帶動、整合區域內的6個一二級醫療機構,共同為醫聯體內的居民服務。而在北京,截止2013年底已有朝陽醫院醫療聯盟、友誼醫院醫療共同體等6個試點的區域醫聯體。

  山東的目標是,2017年,啟動多種形式的醫聯體建設,每個市至少建成2個有明顯成效的醫聯體。2018年,擴大醫聯體建設范圍。到2020年,全面推進醫聯體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醫聯體政策體系,醫聯體建設覆蓋全部二級公立醫院和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2016年,全國各類醫聯體上轉病例近千萬例次,同比增長62%;下轉260萬余例次,同比增長117%。在臨床技術、醫學檢驗、病理診斷、醫學影像診斷、血液透析和消毒供應等方面,實現了醫聯體內部的資源共享、服務同質。通過規模和倍增效應,提升了診療水平,降低了醫療費用。

  這或許會給山東的醫聯體建設打上一針強心劑,而與患者而言,有理由等待其帶來的更便捷、更優質的就醫體驗。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馬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