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濟南人的心中,7月18日是一個無法忘記的日子。2007年的7月18日,一小時內降下的暴雨,讓整座城市幾乎陷入癱瘓。十年來,濟南的防汛意識、防汛體系、應急預案、氣象預報等等都有了極大的進步,再面對大暴雨,濟南人更從容了。
寧愿十防九空不能失防萬一
18日早8點03分,濟南防汛部門在微信工作群里發出一條信息:各位,城區已啟動暴雨藍色預警,要求各區、成員單位快速反應,落實措施,加強應對,加強調度!
十幾分鐘后,市民王瀟手機上收到了一條推送,通知了她這一消息。本來她正打算帶孩子上幼兒園,看到這個消息后,她給孩子班級群里發了個短信,請了假。“現在一遇到暴雨天,我基本都不讓孩子去上幼兒園了,自己也盡量減少外出。”
十年前的7月18日,王瀟還是個大三的學生,暑假留在學校上雙學位的課。下課從教室出來,雨水已經過了小腿。“那時候我在山大中心校區上課,宿舍在洪家樓校區,也沒什么防范意識,等到雨小一些了,就開始蹚水往宿舍走。現在我寧愿在教室睡一晚上,也不敢這么冒險了。”
經過那場大雨,市民的暴雨防范意識驟增。去年7月18日,由于預報第二天下班時間有大雨,濟南市政府下發通知,19日下午3點下班。19日晚高峰期間,濟南路上車輛稀少,人們在家中從容等雨。
雖然大雨直到深夜才來,看似被“忽悠”了一把的市民卻沒有什么抱怨,“經過了‘7·18’,都覺得謹慎一點更好。”王瀟說。
這也就是“寧愿十防九空,不能失防萬一”,省委副書記、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專門到重點工程查看防汛情況,并提出了這一要求。今年7月6日,正在趕往督導創城工作途中的王文濤臨時更改了行程,第一時間在大雨中察看了多處積水路段和老舊小區的積水情況。
泵站提前開啟
積水排得更快了
天橋區制錦市街道辦主任姜輝祥清晰記得十年前的那一天。那時候,他還沒有來到制錦市街道辦工作,只是住在制錦市街道辦。“我和家人在樓下,看到一輛公交車被淹在那里。旁邊交警直屬大隊的十幾個小伙子,穿著雨衣把困在車上的乘客一一背了下來,我還專門用DV錄下來,刻成了光盤。”
制錦市是濟南自然地勢最低洼的地段,每逢大雨必積水,并且排水也比較困難。“‘7·18’大雨過后,積水兩天沒排下去,我有一個同事家也在這,她19日出嫁,我們從滿是淤泥的院子里,好不容易才把她接了出來。”
也正是因為“7·18”,少年路上建起了排水泵站,積水問題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因地勢低洼,防汛依舊是重要工作。
“每逢下雨,我都會想起那十幾個交警小伙子的身影。”擔任制錦市街道辦主任之后,姜輝祥也提醒自己,只要措施得當,積極作為能夠減少暴雨帶來的損失。
汛期來臨之前,街道辦會準備防汛沙、皮劃艇等,雨季到來之前都要清點補充。成立了突擊隊,和轄區企業進行聯系,建立防汛隊伍,保證逢暴雨時可以救急。“只要進入汛期,我們辦公樓里會寫明今天誰代班,只要有雨情,代班領導就得堅守。”
7月6日當天,制錦市街道辦和少年路泵站管理單位對少年路泵站開啟的流程重新做了溝通,18日當天就用上了,“我們提前開啟了泵站,及時排水。”
有了這些,再加上一些基建改造,心里就踏實了。“前年,我們把所有的樓前路面墊高,水進不了樓道。對于樓道門前的積水,我們也正在想辦法。”
天氣預報員數量翻番
汛期三人同時值班
“7·18”當天,濟南市氣象臺值班的天氣預報員是胡鵬,十年后的7月18日仍然是他在值班。
十年前的那天早上,胡鵬看到的氣象狀況跟課本上寫的暴雨來臨前狀況幾乎一模一樣,他做出了暴雨的預報,氣象部門也發出了預警。按照標準,24小時內降雨量達到50毫米就已經算是暴雨了,“誰也想不到,那天一小時就下了151毫米。”
能夠準確預報,是減少災害造成損失的關鍵一步。十年來,科技在進步,人也在進步。十年前濟南市氣象臺一共就四五個預報員,基本都是一個人值班,值班的時候需要不斷對氣象資料進行分析,并且做出預報。現在預報員的隊伍已經擴充到了十人。“汛期的時候,三人同時值班,一個正班一個副班,還有一個人專門盯雷達。”
在設備方面,去年,濟南市委、市政府專門撥款1000萬元,用來購置垂直探測的設備。“我們在市區和天氣的上游平陰建設微波輻射計陣地,省里也支持我們建設4號衛星的雷達站,這些設備上了以后,我們能了解垂直天氣發生變化的情況,提高了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濟南市氣象局局長閆麗鳳說。
此外,濟南市專門成立了暴雨、強對流、暴雪團隊,攻克技術難關,提高預報準確率。
即便如此,仍然很難與氣象的千變萬化抗衡,“分區域、分時段、分強度、精細化的預報,也是預報的難點。”閆麗鳳說。
“每次預報不準,都會有市民打12345投訴,我們也是挺有壓力。”胡鵬說,預報時,也是要做到語言更加精準。
如果用現在的手段,去預報十年前的那場暴雨,會是什么結果?胡鵬表示,還是難以判斷,“但是我們現在有很多自動氣象站,每隔10分鐘可以看到一次結果,如果我們發現上游來了暴雨,并且一直沒有減弱,也會及時發布預報,并且通過APP、短信、微信等及時發布給市民。”
應急預案
十年修改了五次
“7·18”暴雨之所以會造成當時那么嚴重的危害,繞不開的是防汛組織體系的不完善。“每到7月18日,就是我們反思的日子。”濟南市防汛部門相關負責人說。
“‘7·18’之后,濟南市專門成立了城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僅成員單位就有46個。”該負責人表示。同時,十年前,濟南的防汛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也很差,“幾乎說是可有可無”。之后,濟南在2007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6年五次修改防汛應急預案。“這種高頻的修訂,也是為了讓應急預案保持科學性、實用性。”
該負責人表示,十年之前,防汛值班就靠一部電話,而現在要求的是雙人值班、領導帶班,“像18日這種發布暴雨預警的天氣,我們更是得全員到崗。”在技術手段上,十年期間更是增加了調度系統、視頻系統、無線指揮系統、水文監測系統、異地視頻等等。
“有了這些,我們在指揮中心就可以看到鐵路橋下、低洼路段有沒有積水,南部城區道路上有沒有行洪現象,河道排洪水位高不高。”該負責人表示,發現問題之后,還可以隨時調度相關部門進行處理。
對于防汛,濟南的態度也變得更加認真。“國家規定6月1日到9月30日是汛期,但是濟南有時在4月份就會有較大的降雨。”濟南會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汛期何時開始、何時結束,“最晚的一年,汛期延長到11月份才結束。”
上述負責人表示,隨著硬件準備的提升,濟南已經從被動防汛轉為主動迎汛。“再遇到暴雨,我們心里也不慌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雅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