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7月30日,慶祝建軍90周年沙場閱兵在朱日和舉行,鐵流滾滾,號角連天。除了普通的百姓,還有一群特殊的“老兵”,為之振奮,為之喝彩。
1955年至1965年,軍銜制實施,共授予或晉升1614名將帥,他們也被稱為“開國將帥”。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群特殊的“老兵”也越來越少,至今,可查詢到的山東籍開國將帥還有六人。
為了記錄他們的故事,更為了向他們致敬,本報記者奔赴北京、南京、青島等地,聽他們再次講述那些烽火崢嶸的歲月。因為身體狀況所限,本報記者采訪了其中四人。

籍貫:山東文登
年齡:101歲
事跡: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參加膠東天福山起義,歷任連隊指導員,大隊政委,團政委,師政委,副軍長,沈陽軍區炮兵參謀長、副司令員,沈陽軍區炮兵副政委、政委,武漢軍區副政委,南京軍區副政委、顧問等職。參加四平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抗美援朝等。
授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

猴年春晚,當《將軍與士兵》小品結束后,一位百歲將軍帶領三軍儀仗隊,站起來向全場敬軍禮,讓很多觀眾感動落淚。他就是1964年授勛的山東文登籍開國將軍張玉華。
2017年,張玉華將軍已經101歲高齡,然而談起那段輝煌的崢嶸歲月,仍然激情澎湃如昨。軍旅生涯雖然結束了,這份激情仍然在延續著。老將軍說,難忘家鄉和各地人民的支持,將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回報這份恩情。
以山東人為驕傲
很多南京的小巷,遺留著民國的古建筑,張玉華將軍的宅邸,坐落在其中一條小巷的深處。
張玉華今年已經101歲高齡,每天的生活仍然像在部隊一樣,十分規律。上午7點半準時用餐,10點翻閱當天的報紙,身體條件允許時,堅持自己疊被子、整理房間,衣服破了就補一補繼續穿。
他的房間布置得很簡單,客廳里幾個淺色的布藝沙發,一個書櫥,整齊地碼著有關軍事戰爭的書籍,沒有多余的物件。
聽聞有記者從山東老家趕過來,還沒有到約定的采訪時間,張玉華讓人攙扶著來到書房。他個頭很高,瘦削卻很精神,見到記者一個勁兒笑著,跟記者詢問著老家的情況。
“雖然離開山東這么多年,但我非常感謝山東老鄉的支持。”張玉華說,他的老家在山東威海文登,當時他和二哥讀書時交不起學費,還是老師幫他出的錢。
張玉華一直以山東人而驕傲。他說,山東有最先進的思想,我國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孟子就是山東人。現在世界各地還設立了孔子學院,這是其他地方辦不到的。
在采訪中,張玉華重復講述著他的“三個母親”。“一個是我的生母,沒有她就沒有我的今天。”張玉華一直侍奉著母親直到87歲壽終。他一直記掛著老家,他說那里是奶奶的后輩,應該專門回去看望老鄉。“有的人長大了就忘了爹娘,這就是不肖子孫!”張玉華一字一句地說著,抑揚頓挫。
“第二個母親是民母,沒有人民,就沒有我們的勝利。第三個母親,就是黨母。”
講到這里,張玉華回憶起了當年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彈片還留在腹中
張玉華將軍的戎馬生涯,是從山東開始的。
79年前,張玉華經歷了第一場惡戰。1938年,日軍占領了牟平城。為了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2月13日,中共膠東特委書記、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司令員理琪率三軍一大隊一舉解放了牟平城,張玉華當時擔任三軍一大隊一中隊的指導員,
“我們沖進了偽政府,抓住了偽縣長!”張玉華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加快了語速。戰后,部隊向南轉移,理琪、張玉華等同志在城南雷神廟開會時,原來駐守煙臺的日軍,接到牟平城被襲的消息后,即派海軍陸戰隊百余人,在飛機的掩護下,乘汽車奔赴牟平,包圍了雷神廟。
那時,一大隊組建僅50多天,20多人的隊伍,配備的武器多半是大刀長矛,槍支也不過十來桿。在如此懸殊的軍力面前,一大隊與敵軍展開了一場殊死之戰。“當時理琪腹部連中三彈,我和戰士們負責把他背出來,繼續與敵人戰斗。火力愈來愈猛,東廂外窗上的一塊面積僅0.8平方米的鐵皮雨搭板,被打穿了138個彈孔。張玉華和戰士們頑強抵抗,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直到晚上八九點鐘,遠處傳來援軍的槍聲,日軍倉皇撤退,宋澄等趁機組織力量從西北角的便門突擊,勝利突圍。
在這場戰斗中,所有的戰士都受了傷,張玉華的手指也被打傷。在抗戰中,張玉華一共身負三次重傷。手被打穿,子彈穿過左腿,腹部至今還殘留著一塊彈片。張玉華向記者比劃著自己受傷的位置,在打退敵人沖鋒時,一發子彈從右腋下鉆進腹部。從X光片上,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一塊彈片。

百歲唱起《東方紅》
回憶戰斗時,張玉華曾說,司令員告誡他,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政治干部如何樹立威信?“沒有別的,靠的就是沖鋒在前。每次帶領部隊執行戰斗任務,我都是帶頭沖鋒。有時帽子被打掉了,有時身邊的戰友倒下了,但我從沒有退卻過。”
此后,張玉華所在部隊作為精銳調往東北,參加四平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等。朝鮮戰爭爆發后,張玉華擔任政委的第四十軍一一八師作為第一批志愿軍奔赴朝鮮,打響了入朝后的第一仗。
1955年,張玉華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
“好漢不提當年勇。”張玉華停止了對戰爭年代的回憶,隨后對記者說:“我給你們唱首歌,好不好?”緊接著,他使勁支起了身子,望向前方,唱起了《東方紅》,聲音嘹亮而清晰。
雖然軍旅生涯早已結束,但張玉華心中的激情卻從未退卻。張玉華家的客廳和書房,都擺放著一張醒目的照片,那是2015年,年屆100歲的張玉華參加“九三閱兵”時敬禮的照片。也是在那時,全國人民記住了這位向著天安門敬禮的老將軍。當記者把當時的照片拿給張玉華時,有些虛弱的老將軍立馬直起身子,莊重地敬了一個軍禮,眼神堅定有力,再現了當時的情景。
捐100萬給困難群眾
“我們是人民的子弟兵。”在談到“建軍90周年紀念日”時,張玉華說,“在部隊我們堅持兩種態度,對待敵人如猛虎下山。”張玉華語氣鏗鏘有力,下一秒卻婉轉而緩和,“對待人民像幸福姑娘。”
“沒有人民的掩護,沒有人民送情報,沒有人民照顧,就沒有戰爭的勝利。”張玉華說,在戰爭年代的三次負傷,都是人民群眾的悉心照顧,才慢慢康復。有一次在山區作戰負了傷,群眾把張玉華抬出來,給他喂飯、擦洗傷口,才讓張玉華脫離了危險。
張玉華曾說,人要懂得感恩,對于生母,他盡到了責任;對于黨母,他永遠聽黨的話,跟黨走;對于民母,張玉華覺得,他永遠也報答不了,只要有一口氣在,就要為人民做些事情。
1986年,張玉華退休以后,并沒有選擇在家里安享晚年。他到全國各地,為貧困群眾籌集善款。山西、內蒙古……都留下了他的善款,看到那么多群眾沒有解決溫飽問題,他不能不去幫助他們。每當臨近過年,張玉華都會向社區的困難群眾捐贈大米,已經堅持了20多年。張玉華將軍的秘書說,這些年捐贈的大米有20萬斤左右,捐款數額也達到了100萬元。張玉華對記者說,窮人過年是“過難”,他不能眼看著群眾有難處不管。有時家里沒錢了,警衛員勸他月底發了工資再捐,張玉華著急地說:“月底發了救誰?救人要救急!”
對于山東老家的情況,他也一直關注著。近幾年,他先后在山東省捐建了兩所希望小學,每次回老家文登時,特意去看看困難群眾。2008年,張玉華將軍委托威海市慈善總會將其捐贈的4000公斤優質大米分贈給威海市經區和文登區的80戶貧困家庭。張玉華記得老家人給他說的話:您是我們村走出去職務最高的人,也是對我們最關照的人。
2012年,他被評為“中國好人”,但張玉華對善舉不愿多提,他說,這是報答人民的養育之恩,也是對國家盡一個老戰士的責任。這些應該交給別人評論,自己不能“自我表揚”。
張玉華說,錢不算什么,要把它的價值發揮到最高處,用在該用的人身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管什么東西,都要發揮它的最大價值。”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