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資料圖

  2009年國務院批準,自當年8月8日起,每年這一天定為“全民健身日”,至今已是第九個“全民健身日”。 如今,清晨亦或黃昏,無論是市中心廣場還是街頭小公園,還是城市的街道,亦或健身館、室內體育場館,我們總能看到跳舞、打拳、跑步、騎自行車、健身、打羽毛球的人群。全民健身現在已經成為人民生活的一大主流,健身也成為了時代潮流。

  超七成農村社區有健身場地

  群眾體育的蓬勃發展,相應而來的是群眾對健身場館的需求不斷增加。為了滿足我市百姓日益增長的對健身場館的需求,經市委市政府同意,自2014年開始,市體育局決定將市體育中心籃球館、羽毛球館、乒乓球館、網球場和室外籃球場五大體育場館,全部定時對百姓開放,滿足百姓健身需求,為百姓健身提供了條件更好的健身場所,也解決了如何讓百姓真正樂享公共體育場館帶來的實惠。

  據市體育局群體科科長楊海濤介紹,目前,城市社區基本實現了體育健身場所全覆蓋,主要以健身路徑為主;在體育公益體彩金的支持下,全市鄉村健身場所建設覆蓋率達到74%;培訓社會體育運動指導員12000多人,在全市各健身團體發揮著積極作用。今年下半年,市體育局群體科還將加大鄉村社會體育運動指導員的培訓工作,讓更多的農村社區居民加入到健身運動中來,更科學地參與體育運動。

  2017年,德州市體育局將深入實施新周期《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實現全市經常參加鍛煉的人口比例由31.6%提高到35%;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覆蓋率達80%,城市社區建設15分鐘健身圈;縣(市、區)建成國民體質監測站;全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占比由2.02‰增加到2.3‰的年度工作任務。

  群眾體育賽事激發全民健身熱情

  本屆天津全運會的一項重大改革是將競技體育與全民健身融合,增設了包括攀巖、馬拉松、象棋在內的19個大項群眾體育比賽項目。這一舉措旨在讓普通百姓能夠參與全運會,分享體育競賽帶來的樂趣,切實踐行“全運惠民,健康中國”的辦賽理念,讓更多的“草根選手”和民間高手在全運會賽場上展現風采,把全運會真正地辦成體育盛會,讓人民群眾成為群眾比賽的主體,讓普通群眾在賽場上唱主角。

  全運會從以往的競技體育平臺,現在也變成了群眾體育的展示平臺,極大激發了群眾健身熱情。而在德州,每年的群眾比賽同樣是激發群眾健身熱情的一個積極因素。

  據市體育局群體科科長楊海濤介紹,德州市全民健身節已經舉辦了14屆,每年都會舉辦十幾項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健身比賽。2009年以后,德州市全民健身節和全民健身運動會結合起來。另外,每年省市縣三級的“百千萬”比賽,即百縣籃球、千鄉乒乓球、萬人象棋比賽,同樣為廣大群眾搭建了一個體育健身平臺。

  市體育總會則通過積極探索,引入協會+社會資本+專業賽事推廣公司的辦賽新模式。2016年,全市市級體育社團共組織舉辦中國城市足球聯賽德州賽區比賽、2016“一帶一路”全國圍棋之鄉業余聯賽等國家級體育賽事5項,山東省第六屆大眾跆拳道錦標賽、山東(夏津)黃河故道暨京津冀魯輪滑馬拉松(半程)公開賽等省級比賽活動4項,德州市第二屆冬季籃球俱樂部聯賽等市級比賽活動150余項,行業體育總會職工運動會3項。賽事直接參與群眾33500人,賽事承辦、獎金費用共計1350余萬元,全部來源于市級各體育社團組織自籌與社會資本運作。“協會+辦賽”,活了賽事、旺了人氣。

  44個群眾體育協會作用日益突顯

  近些年,喜歡各種運動的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一個人”的體育生活方式,娛樂性和社交性的需求促使有相同愛好和興趣的人們聚集到一起,收獲更好的運動體驗,草根形態的體育社會組織猶如滾雪球般生長壯大。這其中,各種運動協會是體育社會組織的主要實現形式,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日益突顯。

  據了解,目前全市共有市級單項體育運動協會44個,民辦非企業單位60各,行業體育總會4家。2016年共批復成立市級單項體育協會6個,民辦非企業單位8個,行業體育總會1個。同時,由省體育總會批準,在德百溫泉度假村建立了全省第4個“山東省綠色生態體育休閑基地”,這是我市獲此殊榮的第二家單位;經與市國際象棋協會的共同努力,德城區新湖南路小學被省體育局命名為我市第一家“省級國際象棋特色教育學校”;陵城區于集鄉中心小學建成了我省第一個鄉鎮國際象棋特色學校;市跆拳道協會被省體育局授予的“體育特種行業職業資格培訓基地”在華夏東方武術學院落戶。

  諸多群眾體育運動協會應當成為全民健身最活躍的“細胞”,每個細胞強壯起來,自然就鍛造出健康的社會肌體。讓人欣喜的是,在德州,諸多的體育協會和體育團體正發揮著他們的積極作用。而作為主管部門的市體育局、市體育總會作為公共體育服務的主體,正逐步突破政府壟斷的“單中心”結構,走向“多元化”,引導各種群眾體育運動協會發揮作用,繼續讓更多的市民加入到健身行列中來,讓更多的市民享受全民健身帶來的福利。

  來源:德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