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矯曉虹
藍天,碧海,白沙……這是美麗威海的詩意寫真。
生態,綠色,環保……這是宜居威海的精確寫實。
攻堅,整治,修復……這是生態威海的生動寫照。
三十年來,威海人不忘初心,始終堅持“生態立市、環境優先”的堅定守望,始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強韌勁,始終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共榮”的民生情懷,在千公里海岸線上描繪了一幅美輪美奐的山水畫。

生態立市,綠色發展。30年初心不改,威海加快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之城,在千公里海岸線上描繪出生態宜居的大美畫卷。記者 朱春曉 攝
這幅畫,有蔚藍純凈的底色。“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天數359天,環境空氣質量在全省率先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威海藍,讓人沉醉、令人驕傲。
這幅畫,有遒勁有力的線條。堅守綠線,不碰紅線,一項項生態法規落地,讓藍天碧水得到最嚴格保護。
這幅畫,有豐富的內容。“國家衛生城市” “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 “聯合國人居獎”……如畫的威海蜚聲國內外。
這幅畫,更有深遠的意境。社會經濟與環境生態如何協調發展,發展和保護怎樣對立統一,怎樣加快建設更可持續的綠色生態之城?今天的威海,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一個理念貫穿始終——
生態立市,引領科學發展
“樂土,樂土,爰得我所。”古人在《詩經》中這樣表達對宜居的向往。
“天藍藍,海藍藍,我家住在大海邊……”威海人在歌聲中這樣表達對宜居生活的幸福與自豪。
家住高區的市民王春輝,每天晨跑時都邊播放邊哼唱這首歌曲,“周圍滿眼綠意,心曠神怡。跑完步運動鞋上一塵不染,心里滿滿的都是幸福感。”
和地級威海市同齡的王春輝,對于這座城市的記憶,是與一個個驕人榮譽相伴:“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聯合國人居獎”……
“我的朋友圈經常被‘威海藍’刷爆,我的同學、朋友一來威海,就羨慕我生活在這樣美麗舒適的城市里。”王春輝笑意難掩。
碧波白沙,山海相擁,坐落在神奇北緯37度上的濱城威海,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環境資源,許多人贊稱是天賜福地。
“我們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發展,決不能吃子孫飯,決不給歷史留下遺憾。”市委書記孫述濤的話,時刻警醒著全市每一名干部。
天厚愛,人自愛。
30年來,視環境為生命線的威海人,早已把綠色融進了城市建設的骨子里,把生態融進了經濟發展的血脈中。
時光回溯到30年前,地級威海市剛剛成立,當時的小城威海,靜臥在青山碧海之間,美得自然純凈,就像一塊未被雕琢的璞玉。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
1987年,地級威海市成立后召開的第一個市委常委會,就確立了環保優先的發展理念,明確提出:“污染重、耗能高的項目,經濟效益再好也不上。”
寧可舍棄經濟效益,也要守住生態效益,這種不舍本逐末的勇氣,讓威海從建市之初就定好了生態、綠色的發展主基調。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威海有著發展經濟的獨特優勢——這里有著全省最長的海岸線和得天獨厚的深水港,特別適合發展煉油、化工、鋼鐵、水泥等重工業項目。
剛剛起跑的年輕威海,多么渴望吸引外資,助推經濟發展。
1990年,韓國大宇公司計劃投資2.5億美元在威海建水泥廠。當很多人在為這樣的大項目落戶叫好的時候,市委、市政府卻斷然拒絕。為啥?這個項目可能會帶來較重污染。
“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發展!”僅在之后的十年間,威海擋在門外的高污染項目就達200多個。時至今日,威海仍難見重工業企業的身影。
正是這種勇氣和堅守,讓威海用一條條生態紅線劃出了綠色發展的充足空間,也為城市宜居品牌的打造蓄足了動力。
1996年,當國家明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后,威海迅速確立了“環保優先”的原則,提出要把污染物排放總量和環境容量,作為產業環境準入必要條件,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環境立市”理念日益明確。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從保護環境怕破壞,到利用環境求發展,這是綠色發展理念的轉變和升華。“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生態立市的發展理念從此確立。
1997年,成為第一批“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的一員;
2002年,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群;
2003年,因在“改善人居和城市環境方面的突出貢獻”,榮獲全球人居環境領域最高規格的獎項——“聯合國人居獎”……
威海以其良好的城市形象與品牌,成為我國中小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范。
2004年9月,以“人居·環境與發展”為主題,首屆中國威海國際人居節在威海舉行。這是對威海宜居品牌的極大認可。
當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新目標,威海在發展理念上有了新升華: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重要基石來抓。
2012年,黨的十八大吹響了“美麗中國”的建設號角。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上明確提出,進一步打響“藍色休閑之都、世界宜居城市”品牌。
就在不久前,又一個投資近10億元的大項目在環評中被拒之門外。“引進項目可極大地完善產業鏈條,但生產過程產生大量揚塵,影響周邊環境,所以被一票否決。”南海新區經濟發展局副局長畢明波說。
堅守綠色底線,不碰產業紅線,是城市不變的標桿。5年來,秉承山海資源,威海用環境建設提升城市形象,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走出了一條開發與保護并重、人與環境相和諧的發展路子。
2016年11月15日,在人民大會堂,威海捧起了中國環境保護領域最高社會性獎項——第九屆中華環境獎獎牌。
這是對威海30年來不懈堅守的最高褒獎,也是對威海市委、市政府一以貫之的綠色發展理念的充分肯定。
“威海依托自然環境優勢,天藍海清、空氣清新、水質達標,威海環境投入比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堅持生態立市的政策不動搖,為環保工作打下了基礎。”6月15日,中華環境獎獲獎者經驗交流會在威海舉行,中華環境獎評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玉慶這樣評價。
來源:鳳凰網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