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
決定一座城市高度的,應該是大學!所以青島引進高校的步伐從未停歇。從鳳毛麟角到如今國內外名校接踵而至,青島奔向宜居幸福創(chuàng)新型國際城市的底氣越來越足。而在筑巢引鳳的青島現象背后,是城市轉型升級發(fā)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產學研融合服務建設的責任擔當。城市孕育了大學,同樣,大學也滋養(yǎng)了城市。
青島引進高校達30所
家門口就能讀優(yōu)質大學
對于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馬光曉而言,今年入學方便許多。“我現在基本屬于在家門口讀博士,還是頗具前景的研究方向,真是由衷地感到幸福來臨。”在北航青島研究院的開學典禮上,他如是說。馬光曉研究生畢業(yè)于中國海洋大學,如今已經買房定居在市南區(qū)。看好虛擬現實的發(fā)展前景,報考博士時果斷選定北航。當得知北航青島研究院今年招生,他的內心里還有點欣喜,以后不必在家和北京之間來回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島研究院首次納新,首批新生共有125名研究生,未來三年將主要在北航青島研究院進行科研與學習。而在青島市教育局的官網上,新落戶大學開學的消息不勝枚舉,無疑透露著高校朋友圈的壯大,也看出了青島在引智上的緊湊步伐。
今年8月24日,天津大學青島海洋工程研究院迎來首批142名研一新生;1958年搬遷濟南的山東大學,再次牽手青島落子續(xù)寫前緣,六個學院今年集中搬遷至青島校區(qū)。如今的青島,已然不只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島大學、青島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學、青島農業(yè)大學等高校。
而從高校落地推進的速度上來看,今年的前七個月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北工業(yè)大學、劍橋大學、武漢理工大學4所高校與青島“牽手”,簽署了合作協議或備忘錄,這片大地正上演高校引進的“青島速度”。
根據青島市教育局發(fā)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青島引進高等教育機構達到30所,其中,已引進并運行的高校(機構)有13所,已簽署合作協議并正推進的國內外高校(機構)有17所。一連串的數據背后,其實是這座城市的引智速度,眾多國內外高校在青島找到一席之地。
舉力之下量變青島“現象”
“筑巢引鳳”質變智力支撐
“近些年的城市發(fā)展有目共睹,一大批重大項目落戶這片熱土,青島也從招商引資轉到招商引智,”毫不掩飾對于人才的“渴望”,政策層面上頻頻加碼。青島市委黨校管理學教研部主任、教授劉文儉認為,面對經濟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等需求,一批國內外知名高校的紛紛落地,與經濟發(fā)展、地理位置,藍高新產業(yè)集聚效應,以及諸多引智舉措密不可分。
2016年,青島發(fā)布《關于引進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意見》。為了提升青島的科教水平,本著優(yōu)中選優(yōu)的思路,將引進的高等教育機構著眼于國內外知名高校,其中境內大學原則上為“985”“211”工程大學或國內專業(yè)排名前5名,境外大學原則上應為世界一流大學或擁有一流學科。
市委高校工委牽頭協調,各部門、各區(qū)市全面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積極“內引外聯”,多方挖掘資源。通過發(fā)揮一流大學青島校友會、在青高校的合作辦學項目、青島友好城市和留學歸國人士、高校合作企業(yè)等多種渠道,對接國內外優(yōu)質高校。按照校區(qū)、研究生院、研究院、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四種模式引進高校。重點探索引進“研究院+研究生院+成果轉化+國際合作”四位一體的新型高等教育機構引進模式。根據蘇州等地引進高校的經驗,以園區(qū)為主體引進,推動項目快速落地。在豐厚的優(yōu)惠條件的基礎上,一大批高等院校聚焦在青島,對接起“藍色、高端、新型”的戰(zhàn)略需求,補齊著重點產業(yè)和緊缺人才的短板。
從今年舉行的中國青島首屆海洋產業(yè)高層次人才洽談會可以看出,在引進高校和人才的系列動作下,人才高地的構架作用正在凸顯。半島經濟區(qū)7城市38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yè),發(fā)布160個海洋高層次人才需求,其中碩博人才需求占八成以上。
在教育觀察人士看來,青島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不僅讓本地學生得到紅利,更重要的是為青島城市崛起積累智力。高校朋友圈從量變到質變,提升青島創(chuàng)新活力和人才集聚能力,促進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國際化,為建設宜居幸福創(chuàng)新型國際城市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政產學研融合滋養(yǎng)城市
助力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城市孕育了大學,大學滋養(yǎng)了城市。”青島需要人才來滋養(yǎng)城市,大學也確實滋養(yǎng)了青島。劉文儉認為,青島下大力氣引進高校以服務于產業(yè)轉方式、調結構的發(fā)展需要,相比以往的鳳毛麟角,如今青島高校數量可謂翻番增加,尤其是研究型團隊的進入,使得科創(chuàng)成果在青島孵化落地。“從北京、重慶等城市的發(fā)展管中窺豹,高校云集帶來的智力轉化、科技創(chuàng)新,必然使得青島的城市未來可期。”
以在青擁有三校區(qū)的青島科技大學為例,“青科大模式”至今為人津津樂道,通過科研成果轉化或提供核心技術支撐,上市公司已經達到七個,其中包括軟控股份有限公司、賽輪股份有限公司、青島金王集團、青島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島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島高校信息產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而土木工程見長的青島理工大學,對接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chuàng)新能力,更服務于青島為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在青島膠州灣隧道、膠州灣大橋等工程建設中,均能看到青島理工大學參與的身影。學校大量研究成果還直接應用到青島地鐵、青連鐵路、青島藍色硅谷輕軌跨濱海大道等重大工程。
“高校不斷謀求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帶來政產學研融合下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校選擇簽約落戶,添彩正落實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加快創(chuàng)新型城市建設的青島。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島研究院的落地,對接青島乃至山東省對高精尖的需求,北航青島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張同林說,他們引入青島的專業(yè)皆為新舊動能轉換所需專業(yè),與青島當地的發(fā)展要求契合度極高,必然滋養(yǎng)青島的城市建設。
高校正滋養(yǎng)“創(chuàng)新之城、創(chuàng)業(yè)之都、創(chuàng)客之島”的建設,助力青島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崛起。

最新進展 島城高等教育機構總數已超50所
據悉,青島在擴大高校朋友圈上不遺余力,按規(guī)劃,到2020年,在青高等教育機構(含軍事院校)總數增加至50所以上,使青島成為充滿活力的創(chuàng)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從記者了解到的情況看,目前,加上原有的駐青高校,高等教育機構的數量已超50所,算提前完成了規(guī)劃的目標。
在國家“雙一流”戰(zhàn)略背景下,山東省實施學科筑峰計劃和優(yōu)勢學科提升計劃,建設山東省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雙一流”建設打破了過去“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對大學身份的固化,為不同類型的高校營造了公平公正的發(fā)展環(huán)境,引導不同類型的高校結合自身條件和區(qū)域特色,探索多元化發(fā)展模式。在青科大看來,這對于學校是難得的發(fā)展機遇。從駐青高校情況來看,他們也在不遺余力地拓展發(fā)展后勁。中國海洋大學規(guī)劃在古鎮(zhèn)口開建黃島校區(qū),助力打造國家級綜合性濱海試驗區(qū)和海上試驗場。青島大學也在建設膠州新校區(qū),力求在國際化合作辦學、人才引進以及打造高水平學科方面加快發(fā)展步伐。而青島理工大學則瞄準了西海岸的熱土,大力推進布局主校區(qū)轉移戰(zhàn)略二期工程,預計到2020年完成主校區(qū)的搬遷工作。青科大則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同時,引進人才并將青島聲音傳遞到其他城市乃至國外。在青島這片熱土上,人才高地的雛形正在呈現。
■相關新聞 山大、海大、石大 入選“雙一流”
日前,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印發(fā)《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記者從中了解到,山東入圍的高校可以說均與青島有關,山東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將建設一流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將打造一流學科。
“雙一流”建設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國家戰(zhàn)略。名單顯示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A類包括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等36所高校,其中包括山東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B類包括東北大學、鄭州大學、湖南大學、云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疆大學六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在“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中,有山東大學數學、化學,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科學、水產,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此次遴選認定所產生的是“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重點在“建設”,是邁向世界一流的起點,而不是認定這些學校和學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能否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還要看最終的建設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