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9月29日訊 截至2016年底,全省大氣環境質量和水環境質量分別連續4年和14年同比改善。4項大氣主要污染物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濃度比2013年分別改善32.7%、25%、50.7%、20.8%。成績的背后,離不開環保領域的重拳治理。

  一家普通的企業一年在環保上花費大約6千多萬,而在2016年,整個山東在節能環保上的花費大概是239多億元,光是省一級就支出了7.2億元,同比增長了78.9%。在持續不斷的投入之后,今年上半年山東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同比改善7.5%,水環境質量也在持續改善。按照目標,2017年年底全省PM2.5平均濃度將降至62微克/立方米,市民能直觀感受到的“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天將會更多。

花5千萬更新設備,每天減排1200方廢水花5千萬更新設備,每天減排1200方廢水

  龍福環能利用廢舊塑料生產長絲,然后利用長絲加工成毛毯、地毯等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在毛毯、地毯的加工環節中,產生的最大污染就是廢水。在龍福環能建廠初期,就投入了3千萬,建設了兩個污水處理廠。

  龍福環能常務副總經理雷景波介紹,說到環保投入,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生產工藝改造升級減少污染物排放,二是每年污染物處理設施運行費用,第三就是在企業污染物處理設施的更新換代。

  在龍福環能的工廠里,一臺高清數碼印花機正在運作,這樣一臺設備,就像是打印機一樣,直接將照片上的圖片打印在毛毯上。白色的毛毯經過高清數碼印花機之后,出來的就是一張張顏色清晰,圖案完整的毛毯。而在這之前,這個車間里有4條平網印花機生產線,通過平網印花機染色,會產生大量的印染廢水,現在這4條平網印花機生產線已經停產。

  在這一生產工藝的改造上,高清數碼印花機購買了兩臺,一臺用于是2.6米長的毛毯生產線,另一臺用于4米長的地毯生產線。這兩臺印花機就花費了5千萬左右,而換來的就是每天減少1200方的印染廢水排放。

  此外,在拉絲過程中,企業使用了原液著色技術,生產五顏六色的滌綸線直接用于編織地毯,這就省去了后面的印染環節,在這一環節上又減少了大量廢水排放。

  “這些只是為了減排用于生產工藝改進上的投入,此外,企業環保基礎要打好,在建設之初,各項環保設施的投入也很大。”雷景波介紹。目前,廠區建設有兩處污水處理廠,一個處理能力是3000萬噸,一個是5000萬噸,最初投入大約有3千萬。

  而每年用于各種污染處理設施運行的費用也很大。“按照處理1方水5塊錢的投入,每天大約處理6000方,一年下來整個運行費用大概也需要1千萬左右。”

  此外,每年在環保設備更新換代上投入很大。今年拆了3臺燃煤鍋爐,新換了3臺燃氣鍋爐,投入大約1千萬左右,更換揮發性氣體處理設施,又投入了850萬左右。

節能環保類支出增長幅度最大節能環保類支出增長幅度最大

  2016年,省級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3400.01億元,省級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3363.11億元。在省級一般公共預算主要支出中,包括農林水、教育等9項支出。雖然在眾多支出項目中,節能環保類支出數額尚屬最低,不過,節能環保類指出的增長幅度最大。

  省級節能環保類支出7.2億元,完成預算的217.5%,增長78.9%,主要是中央下達給山東的節能減排等資金增加較多;加上省對下節能環保轉移支付101.38億元,這方面支出共計108.58億元。

  而這部分錢大部分花在了推動大氣、水、土壤環境污染防治重大治理工程項目建設;實施燃煤機組鍋爐超低排放獎勵;完成黃標車提前淘汰和“黃改綠”財政補貼清算;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方面。此外,開展全省空氣質量、小清河上下游生態補償。推廣應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對符合條件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節能與新能源城市公交企業和單位給予補助。

  在全省范圍內,2016年山東省在節能環保支出上預算數共1922545萬元,實際執行2393654萬元,占預算的124.5%,相同口徑比上年增長10.3%。除債務付息支出外,在民生支出上增長幅度次于公共安全支出、住房保障支出、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城鄉社區支出。

  2017年節能環保支出預算數為5.84億元,比上年執行數下降18.9%,2016年中央下達到山鋼集團等省屬企業的節能減排資金較多,剔除這一因素,相同口徑增長12.3%。

將外部成本內部化,對企業和社會都有利將外部成本內部化,對企業和社會都有利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認為,這是一種積極的轉變。企業的治污成本應本應當內化到企業的正常成本中,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環境成本外部化了。目前的空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每一項的投入都是萬億以上的投入。這就是因為企業正常的治污成本沒有計入,而是由環境、社會和公眾來承擔,后期付出的治理成本更大。“我們曾經做過測算,企業在排污口進行污染物的處理,成本是相對有限的,但是污染物一旦排入到環境中,其治理成本就是幾倍、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升高。”馬軍說。

  “在過去的這五年間,這個問題開始得到改善,環保執法更加嚴格,這是在過去5年中最為積極的變化。”馬軍說。

  “政府執法嚴格,加上社會監督,后期再利用一些市場化的手段,比如綠色供應鏈、綠色金融體系等,企業會感到更大壓力,好的企業會愿意將這種壓力轉化成動力,真金白銀的投入到環境保護中。”馬軍說,“將外部成本內部化,對企業和社會來說,都是有利的。”

  除了資金投入,山東還有那些治理措施?

  大氣生態補償制度,是山東在全國的首創。截至今年上半年,省級財政累計獎補各市80425.5萬元。8個多億的財政資金,放在全省大氣治理攻堅的全局看,可謂是四兩巧撥千斤:僅以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一項為例,一臺機組的改造投資常常就超過億元;截至目前,山東已完成241臺單機1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

  治理霧霾、提升“氣質”是一場持久戰,努力重要,章法更重要,究竟怎樣才能穩定、長效地推動大氣環境質量改善?2014年2月,山東在全國率先出臺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辦法,著眼改善,建章立制。“氣質”考核、生態獎補迅速引起熱議,當年撬動全省PM2.5平均濃度同比改善16.3%,引發全國多地效仿。

  我省還在實踐中不斷對這一制度加以改進、完善,充分調動各市積極性。探索建立了干部考核、信息公開、生態補償、環保限批、責任追究5項推動空氣質量改善的監督約束機制,將PM2.5濃度現狀及改善率納入對各市的科學發展綜合考核體系,每年考核。凝心聚力,推動全省環境保護工作不斷攻堅克難。

  “治用保”綜合施策,曾被稱為天下治污“第一難”的南四湖水質從劣五類躍升至三類,一泓清水北上,保障了從2013年11月起的南水北調東線通水、調水工作。在達到三類水的基礎上,南四湖水質仍在穩定提升中。目前,流域內已恢復水生高等植物78種、魚類52種、浮游植物119種、底棲動物51種。

  為進一步推動全省水環境質量改善和水生態系統恢復,今年底前,我省還將全面實行河長制,目前由省委書記、省長共同擔任總河長,涵蓋省、市、縣、鄉、村五級的河長體系已全部建立并投入工作,以總河長、河長、河長制辦公室為核心的河長組織體系初步建立。

  當前,正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以環境保護倒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實施。在推動山東造紙行業蝶變之后,2016年,我省持續推進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完成270萬噸生鐵、270萬噸粗鋼和1960萬噸煤炭去產能任務。啟動生態損害賠償工作試點,“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終身追責”,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

  (綜合齊魯晚報、大眾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