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這天都干啥?作為小青年的我們,可能說吃吃月餅,賞賞月。但是,在40年前的山東農村,中秋可不是這樣過的。

圖

  老家是山東農村的,具體點就是濟南平陰的一個小村子。聽近60歲的伯父說,40年前,我們這還很窮。

圖

  那時候過中秋,是白天不過晚上過。在伯父十六七歲的時候,中秋這天,要先去地里忙活一天,把玉米收完、晾好。即使莊稼收好了,也得拿著鐮刀上山給牛割點草。

圖

  總之,白天的中秋基本和往常一樣,沒有啥稀奇的。包括現在老家那邊過中秋,白天基本都在忙農活,不忙的時候中午就吃頓水餃。

圖

  但是,到了晚上就不一樣了。據伯父講,40年前,村里經濟情況不咋地,那種滿桌子好菜的事想都別想。于是,村子里年齡差不多的幾個小孩,往往中秋節晚上約個地,一人拿一樣吃的。有的端茄盒,有的端丸子,還有的拿倆蘋果,或者石榴??傊?,大家湊一湊,一桌美食就出來了,以水代酒,學著大人的樣子吃個“團圓飯”。

圖

  最后,再拿刀把月餅劃開,一人一小塊,每個人都嘗嘗,這就算圓月了。

  而大人過中秋,可就不一樣了。

圖

  爺爺當年身體挺硬朗,忙完農活,經常到村西頭的大湖里去撒兩網。留下一點魚嘗鮮,大部分的都和奶奶拿到集市上賣,換些中秋要吃的青菜和月餅。

  那時候的月餅幾毛錢一斤,圓圓的,有小碗口那么大,外面有一層接一層的白皮,里面卻包著玫瑰餡之類的東西,甜甜的,吃到嘴里滿口清香。

圖

  忙了一天,晚上才是真的開始過中秋。弄幾個小菜要先去上貢燒紙。農家人吃飯靠天,所以得讓老天爺保佑著風調雨順。

  孩子也乖巧,沒上貢的菜堅決不碰,只有爺爺一聲令下后才敢夾。

  當時,爺爺好酒,但那時候沒錢啊,只能拿曬的地瓜干來換,幾分錢一斤的地瓜干換來點小酒,只有過節的時候,爺爺才拿出酒盅來過把癮。那時候,哪管天上的月亮圓不圓,過中秋就是一大家子聚一聚,聊聊家常,或者談古論今,好不熱鬧。

圖

  現在老家的中秋,也基本是晚上過。管他白天有多忙,都得做些好菜。和40年前一樣,月餅、水果、菜肴都得先上貢才能吃,鞭炮放不放沒那多講究。大人喝點酒解解乏,小孩吃飽了就去一邊玩,農家的生活雖不富裕,但挺暖。

圖

  如今,爺爺奶奶已經走了,但那八仙桌和喝酒的酒盅還在。每每中秋,總想起伯父和爸爸給我講的故事,思念之情便涌上心頭……